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擘畫新時代“三農”的壯美圖卷

——從鄉村振興戰略展望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前景

2017年12月28日 08:42 | 作者:趙永平 王浩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新路徑:五方面系統發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如何振興?

十九大報告勾勒出清晰路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總要求涵蓋了鄉村經濟、生態、文明、治理、生活五個方面,系統發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產業興旺是根本。

人多地少、資源短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選準著力點。宋洪遠認為,立足國情農情,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是一場廣泛的生產力調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產關系變革。

——調優結構,突破價格“天花板”。

多的調下去,少的調上來。山西晉中匯豐合作社“小步快跑,邊看邊調”,繼去年調減籽粒玉米后,今年又擴大了糯玉米、有機黑小豆的面積,理事長智培林說:“聯合社共3.2萬畝地,玉米走優質、專用的路子,小雜糧申請了商標,社員們秋后一畝增收上百元?!?/p>

“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失衡的大船掉過頭來。全國玉米結構調整重點地區玉米面積減了,短缺品種增了,市場緊缺的大豆增加870萬畝,雜糧增加600萬畝。田野上的加減法,換來產業布局的一手好牌。

——調好方式,解開資源“緊箍咒”。

該退的退下來,該減的減下來。今冬,河北鹽山縣西圣佛村農民劉福生輕松了許多,作為季節性休耕試點村,村民由收完小麥種玉米變為只種一季玉米,每畝領取500元休耕補貼,延續多少年的對抗性耕作變為適應性耕作,讓疲倦的土地喘口氣。

農業生產在增“綠”。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資源利用強度降下來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全國農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均達60%以上。

——調順體系,破解“誰來種地”難題。

合作社帶動,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的地換了種法,調結構,種仙桃李,4年發展到2500畝。村支書闕興國說:“這個新品種李子大小似拳頭,外形又像桃,效益很好,今年產了10萬斤,平均1斤賣20元。”

新主體帶來新活力。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服務主體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分享到現代農業的紅利。

生態宜居是基礎。

“以前我們總羨慕城里人住得干凈,現在城里人羨慕咱村里人過得巴適?!彼拇ㄊ〕啥际雄紖^三道堰鎮青杠樹村的鐘家旭很是自豪。過去垃圾圍村、污水橫流,一場農村環境整治,讓村里大變樣。推進綠色發展,統籌保護山水林田湖草,從全面推行河長制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系列新舉措不斷加力,越來越多的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葉興慶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加強農村生態保護,把農業綠色發展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還要努力建設農民的幸福家園,讓新時代的鄉村不僅綠起來,更要美起來。

鄉風文明是關鍵。

鄉村“面子”新,也要“里子”新。在河南寧陵縣,過去農村紅白事大操大辦,一些村民因婚致貧。當地農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新規,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漸入人心,全縣操辦紅白喜事費用普遍降低1/3。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農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不僅要吃飽穿暖,更要活出精氣神,要把鄉風文明建設融入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治理有效是保障。

破解農村治理難題,要有新機制,立新規矩。重慶市云陽縣陽坪村實行網格化管理,10個獨立網格,加一個工作室,收集社情民意,監督環境衛生,調解矛盾糾紛,曾經的亂村變成先進村。

中國社科院鄉村治理研究室主任譚秋成認為,隨著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變,農民利益訴求多樣化。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基層治理水平,形成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就能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生活富裕是目標。

多渠道促增收,動力加快轉換。跳出單一農業,一批批農產品告別“洗剪吹”,成為超市里的“綠富美”,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更多農民實現“家門口賺錢”。

鄉村振興不能丟下普通農戶。十九大報告提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創新經營體系不是另起爐灶,家庭經營主體地位不能變?!鼻迦A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陳錫文說,規模經營是必然趨勢,但農業規模不單指土地規模,也可以是服務規模,通過全程社會化服務,一家一戶也可以邁向現代化。

新舉措:城鄉融合發展,更多資源配置向“三農”傾斜

鄉村與城市相伴而生,相互發展,是一個緊密聯結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繁榮,也離不開鄉村的振興。

朱啟臻說,從“統籌城鄉發展”到“城鄉發展一體化”,再到“城鄉融合發展”,體現了黨中央對城鄉變化趨勢和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

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大力補短板、強弱項,把更多資源配置向“三農”傾斜。

新政策新舉措密集出臺:讓農民早日住上放心房,中央財政提前下達2018年農村危房補助資金185億元;推進三產融合,相關部委出臺意見,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針對涉農資金多頭管理、交叉重復問題,多個部門探索建立統籌整合長效機制……

——補齊突出的短板。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弊屫毨丝诤拓毨У貐^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當前,扶貧開發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

千年的大山萬年的溝,甘肅定西曾是出了名的貧瘠,世代農民期盼“土疙瘩變成金豆豆”,而今夢想成真。定西十年磨一劍,把馬鈴薯作為富民產業精心培育,帶動了17萬人脫貧致富。

攻堅深度貧困,萬眾一心克難。一把尺子量扶貧,火力更集中,更注重質量。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相關省份,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略,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以補短板為突破口,強化支援保障體系,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關。

中央黨校教授曾業松說,脫貧攻堅,一定要讓貧困群眾心熱起來,身動起來,擯棄“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心態;同時,地方上也不能急于求成,層層加碼。

——聚焦農村民生難題。

“以前廁所叫‘茅房’,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個邊。現在好了,公廁又干凈又實用,整個村子都顯得上檔次?!苯K徐州市銅山區奶奶廟村村民王元山說。“修建廁所看似小事,卻關系農民幸福感?!便~山區委書記王維峰介紹,全區建設1000座高標準沖水式公廁,解決了群眾“如廁難”。

民之所盼,政之所為。十九大報告提出“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等,瞄準農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問題,基本公共服務不斷上水平,把農村民生保障網織得更密扎得更牢。

——筑牢農村發展基礎。

每年初夏,青海湟中縣卡陽村滿山遍野的油菜花競相開放。過去進村的路坑坑洼洼,影響了客流;如今,縣里改建了路,游客多了,村民收入節節高。在湟中縣,明年將改造所有貧困村的鄉村公路,讓鄉間“毛細血管”更通暢。

要想富,先修路。農村公路要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八暮棉r村路”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人氣、財氣。從水電路氣房逐漸齊備,到電視寬帶陸續入戶,財政投入舍得真金白銀,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越來越快。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想辦法打開缺口,引導更多城市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加快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

編輯:李敏杰

01 02 03

關鍵詞:農村 農業 鄉村 農民 發展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免费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 日韩精品精品第一区 | 亚洲青青视频在线观看 | 一本中文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