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活力之源
●中國共產黨人從來不回避矛盾和問題,而是積極地對待矛盾,把矛盾看作是工作的動力,把矛盾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契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現階段,應當以更加全面的視角,提出更具有全局性和系統性的策略,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需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對于新時代我國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可以說,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
改革是通過解決矛盾來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的
可以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砥礪奮進的五年中,我們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績與全面深化改革有密切的關系。沒有改革的深入,我們就不可能在全球經濟低迷、世界貿易停滯以及各種風險纏繞的情況下取得這么好的發展成就。
比如,正是由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建設才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成就。也正是由于政治體制和機制改革,才促進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比如,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取得實效,行政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建設的有效推進,更加充分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權利。同樣地,正是由于《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才使得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才進一步全面加強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改變了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并且獲得人民群眾的喝彩和擁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
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改革的方向和方式
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意味著改革進程歷史階段的躍升。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如今,我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之所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主要根據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一定意義上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為了解決這一社會主要矛盾。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我們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是在新時代對它們的繼承與發展,同樣是我們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真正的改革是問題導向的,也是問題倒逼的進程。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發展進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矛盾若無法化解可能造成社會失序,而解決矛盾的努力也會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中國共產黨人從來不回避矛盾和問題,而是積極地對待矛盾,把矛盾看作是工作的動力,把矛盾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契機。改革是為了解決矛盾,矛盾是普遍的,改革也永遠在路上。必須認識到,一方面,過去改革發展的成果并不意味著矛盾的結束,而是意味著矛盾的轉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這些問題,必須著力加以解決。另一方面,改革要完成的任務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即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這就是說,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給我們提出了新要求,我們必須以新的姿態和更加廣闊的視野看待新時代的改革。
新時代的改革是對過去改革的繼承與提升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更高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是不變的,變的是不同歷史階段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和使用的方式。
因此,在新時代繼續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意味著過去的改革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現階段,應當以更加全面的視角,提出更具有全局性和系統性的策略,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開放初期提出小康社會時我們主要關注經濟目標,因為那個時候物質的匱乏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到比較全面地關注小康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協同發展的目標,再到十八大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協調推進,這個進程本身就反映了社會進程與社會認識、社會問題與解決社會問題是一同發展的。這個發展進程從局部啟動、重點突破、以點帶面,進入現在更加協調、更加包容、更加公正、更加綠色的階段。
中國的改革開放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通過“摸著石頭過河”漸進式的變革,穩妥地進行建設性探索,這必須有一個從部分到整體、從局部到全局、由淺入深的過程。這種情況保證了中國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進行改革,讓中國在沒有社會震蕩的情況下積累了豐富的改革成果。然而,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好改的已經改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必須通過全面協同的系統性改革才能完成整體性、全局性、深層次的改革目標。“摸著石頭過河”仍然有效,同時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例如,法治建設的目標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了,但是法治也必須有從一個領域到更多領域再擴展至所有領域的過程,法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必須基于歷史進程的經驗,按照合法的程序進行立法,也要有一個培育全社會的法治文化和信仰的過程。根據唯物史觀,社會發展的目標不是黑格爾式先驗的“絕對理念”,而是隨著歷史活動的前進步伐不斷往前延伸的地平線。
今天,我們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仍然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分步驟展開,使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表現為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北京市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改革 發展 全面 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