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以供應鏈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剛剛過去的“雙11”網購節,僅用了2.8天,天貓的第1億個訂單已送到消費者手中,比去年提前0.7天。物流紀錄不斷刷新的背后是供應鏈的升級。
供應鏈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隨著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全球供應鏈能否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已經成為衡量一國全球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和供應鏈的蓬勃發展,電商、物流、采購、快遞等業態融合創新發展,正從產業供應鏈到平臺供應鏈、供應鏈生態圈演進升級,供應鏈管理模式不斷創新,技術不斷進步。以阿里、京東、蘇寧等為代表的大數據驅動的供應鏈流通服務體系正在形成。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供應鏈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不少短板,許多產業在全球競爭中仍處于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中低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動能。這表明,加快供應鏈創新,建設現代供應鏈,已經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
當前,推進供應鏈創新發展,首先要立足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供給側和需求側更有機地結合起來,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要通過供應鏈創新,打通從前端設計、生產到最后消費的各個環節,實現供需匹配,重塑市場經濟的血脈和神經,從而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以供應鏈創新推動產業組織創新、協調技術創新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形成產業供應鏈互聯網體系,拓寬產業邊界,促進產業融合,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通過供應鏈一體化服務平臺,實現企業內部和外部流程優化,整合各類資源,提高協同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同時,要以供應鏈創新推動創造新價值,對接“中國制造2025”,實現產業在“微笑曲線”中的位置逐步向兩端轉移,提升“中國制造”附加價值。
其次,以供應鏈創新推動降本增效,提高發展質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核心是降低成本,目前降成本的重點,在于降低物流成本。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5%,表明每萬元GDP所消耗的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450元,雖然這一比率近年來呈現連續回落態勢,但仍高于全球平均13%的水平,美國的這一水平為8%至9%,日本為8%左右。如果我國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從14.9%降低到8%,那么一年就可節約幾萬億元物流成本。目前,單個企業已經很難把物流成本降下來。唯有通過供應鏈創新,整合資源、優化流程、促進企業、產業和地區協同來降低成本。
第三,以供應鏈創新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我國是制造業大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和“走出去”步伐加快,將要面對全球化的原料采購、全球化的生產力布局、全球化的產品營銷要求,因此要求企業加強關鍵物流節點布局和物流資源掌控,實施供應鏈一體化管理,建立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實現資源的全球化配置,與全球利益各方構建協作共贏的戰略合作關系。從國家層面看,參與全球經濟建設,展現大國擔當,也需要從構建全球供應鏈體系出發,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網絡、提高全球供應鏈安全水平和參與全球供應鏈規則制定,打造全球競爭優勢。(作者:楊國民)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供應 創新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