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全文)
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取得長足發展,相比制度實施前,基本藥物銷售價格平均下降30%左右,并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零差率銷售,患者用藥負擔大為減輕。啟動首輪國家藥品價格談判試點,乙肝、非小細胞肺癌等談判藥品的采購價格下降50%以上,價格處于全球低位,截至2016年底,患者減少支出近億元。完善罕見病藥品供應保障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藥物免費供給。深入推進醫藥創新,實施“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2011年至2015年,全國共有323個創新藥獲批開展臨床研究,埃克替尼等16個創新藥獲批生產,139個新化學仿制藥上市,累計600多個原料藥品種和60多家制劑企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GMP要求,PET-CT、128排CT等一批大型醫療設備和腦起搏器、介入人工生物心臟瓣膜、人工耳蝸等高端植入介入產品獲批上市。推動建設遍及城鄉的現代醫藥流通網絡,基層和邊遠地區的藥品供應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傳統醫藥發展更受國家支持。2013年至2015年,國家投入專項資金46億元支持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2016年,國家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8653億元,約占全國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三分之一。2011年以來,49項中醫藥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青蒿素及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等中西醫藥研究成果獲全球關注。
五、 全民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健全
中國大力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形成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寬領域、全民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實現了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
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的全民醫保初步實現。截至2016年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參保覆蓋率穩固在95%以上。2016年,國家正式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整合,統一覆蓋范圍、統一籌資政策、統一保障待遇、統一醫保目錄、統一定點管理、統一基金管理,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醫療保險權益。
基本醫療保險保障能力和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2016年,全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和支出分別為10274億元和8287億元,比2012年分別增加4212億元和3419億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7%和15.6%;全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和支出分別為2811億元和2480億元,比2012年分別增加1934億元和1805億元。2017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繼續提高,各級財政人均補助標準達到每人每年450元。
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水平逐步提高。2016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額分別達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和當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別為80%和70%左右。201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和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50%和70%左右。《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西藥、中成藥部分共收載藥品2535個,比舊版目錄增加339個,增幅約15%,基本涵蓋了《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的治療性藥品。對部分具有重大臨床價值且價格高昂的專利獨家藥品,政府組織醫保藥品談判,準入36個藥品,治療領域覆蓋多種惡性腫瘤、部分罕見病及慢性病。新增部分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
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有序推進。全國70%以上地區積極探索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付費等支付方式。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繼續推廣就醫“一卡通”。截至2017年8月底,全國已基本實現參保人員統籌區域內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和省內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順利開展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聯網接入工作,全國所有省份(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有統籌地區已全部接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結算系統,截至2017年8月底,開通6616家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
城鄉居民大病保障機制不斷完善。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以解決大額醫療費用為切入點,不斷完善和提高針對重特大疾病的醫療保障制度。截至2015年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已覆蓋所有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2016年,大病保險覆蓋城鄉居民超過10億人,推動各省大病保險政策規定的支付比例達到50%以上,受益人員的實際報銷比例提高10-15個百分點。
醫療救助機制成效顯著。醫療救助政策框架基本建立,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醫療救助標準和救助水平的城鄉統一逐步實現。醫療救助對象范圍從過去的城鄉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逐步拓展到貧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成員和因病致貧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各級工會積極組織開展職工醫療互助活動,對患重大疾病的職工進行幫扶,減輕患病職工經濟負擔。2016年,國家共安排155億元醫療救助補助資金(不含疾病應急救助補助資金),其中92%的資金投向中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累計實施醫療救助8256.5萬人次,資助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5560.4萬人。被救助對象在年度救助限額內住院救助的比例普遍達70%以上。醫療救助服務更加便利可及,93%的地區實現了醫療救助與醫療保險費用“一站式”結算。2013年起,國家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通過設立疾病應急救助基金,對需要緊急救治但身份不明或身份明確、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患者進行救治。截至2017年6月,累計救助患者約64萬人。
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6年,國家開始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對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全覆蓋,農村貧困人口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組織動員全國80多萬工作人員,對因病致貧返貧家庭,精準調查核查發病率高、費用高、嚴重影響生產生活能力的93種重點病種,建立起健康扶貧工作臺賬和數據庫。組織對患有大病和慢性病的農村貧困人口進行分類救治,截至2017年5月,全國已分類救治貧困患者260多萬人。實行精準的大病保險傾斜性支付政策,對農村貧困人口在起付線、報銷比例、封頂線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推進農村貧困人口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安排全國889家三級醫院承擔對口幫扶任務,對所有貧困縣1149家縣級醫院實現幫扶全覆蓋。
六、 特定群體的健康水平顯著進步
中國高度重視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特定群體的健康權,不斷完善衛生與健康規劃,提供多元化和有針對性的健康服務,非歧視地均等滿足各類群體的特殊需求。
婦幼保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建立遍布城鄉的三級婦幼衛生服務網絡。2016年,國家投資29億元支持247所市、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建設。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婦幼保健機構3063個,婦產醫院757個,兒童醫院117個,婦產科和兒科執業(助理)醫師37萬人。在3.4萬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7萬個鄉鎮衛生院、64萬個村衛生室中均配有專兼職婦幼保健工作人員。
婦女孕產期保健服務水平切實提升。2009年起,國家逐年擴大農村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檢查項目的覆蓋面,受益人群不斷增加。2009年至2016年,國家免費為1299個項目縣的6000余萬35歲至64歲農村婦女進行了宮頸癌檢查,并專項投入資金226億元,補助農村孕產婦7400余萬人。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從2008年的92.3%提高到2016年的99.6%,農村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大幅下降。國家安排補助資金,支持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項目,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項目等11項服務項目。《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目標不斷實現。
兒童健康水平顯著提高。2013年,全國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率上升到58.5%,母乳喂養率不斷提高。2016年,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7.5‰和10.2‰,均提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目標,與發達國家差距進一步縮小。2016年,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率、生長遲緩率、貧血患病率分別下降到1.49%、1.15%、4.79%,均提前實現《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目標。截至2016年底,全國創建30家國家級兒童早期發展示范基地。開展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為國家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6-24月齡兒童每天提供1包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輔食營養補給品。2016年第五次中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結果顯示,最近40年,全國7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水平快速增長,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兒童生長發育標準。
編輯:楊嵐
關鍵詞: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 發展與人權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