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丁列明:創新之路再難都值得
不過,這還不是最讓丁列明心驚肉跳的時刻。
“我們Ⅰ期臨床選用的是健康的志愿者,主要研究藥物的安全性。II期臨床,我們開始在病人身上試驗,研究藥物的療效。第一批病人最讓我們心驚肉跳。當時5個病人有2人用藥不到10天就死亡了。研究醫生高度警覺,擔心病人死亡是否與藥物不良反應所致,臨床試驗陷入停滯。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搞清病人的真正死因,最好的辦法就是尸解。但病人家屬一般都不同意做尸解。值得慶幸的是,通過解釋溝通,第二例死亡病例的家屬同意尸檢,結果顯示病人是因為彌漫性腫瘤擴散導致的死亡,并非藥物引起的。“大家終于松了口氣,同時研究醫生也積累了選擇臨床研究病人的經驗。”回想當時的一切,丁列明仍心有余悸。
“研究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但是,因為高額的投入,每一次錯誤都讓丁列明有切膚之痛。
產業化是創新藥的又一個必過之坎。“藥品的生產規模從實驗室的小規模到量產幾十公斤,涉及到的設備和各種參數完全不一樣。2009年,我們第一次幾十公斤的試產就失敗了。實驗室做出來的藥品正常是白色,但生產出來的卻是一團黑的物質。我們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也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丁列明說,“中試放大一次的成本就是幾百萬元人民幣。而當時又正是資金最困難的時候。還好,通過反復檢查、驗證,第二次成功了。”
從研發到臨床再到產業化,一路走來,丁列明跌跌撞撞。但是,他從未想過放棄。“也有朋友勸我們,中國的創新藥條件還不成熟,仿制藥錢來得快,干嗎不做仿制藥。我總說,中國不缺仿制藥。在創新藥這條路上,我們已經有了基礎,我們應該發揮我們的作用,做更有意義的事。”
創新:無論何時都需要堅持
自古以來創業之路充滿著艱辛,但披荊斬棘之后摘取的果實最是甜美。
說起一路走來最興奮的時刻,丁列明沒有絲毫猶豫。“為了讓研究結果更有權威性,我們選擇了國內最好的,專家最好的研究單位做臨床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孫燕院士是行業泰斗。Ⅰ、Ⅱ期臨床研究,他是顧問。Ⅲ期臨床研究時,我們有幸請他做領銜研究者。我們的Ⅲ期臨床是直接和同類進口藥做頭對頭的‘雙盲’對照研究,也就是說,在研究過程中,病人、醫生以及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哪個病人用了哪種藥。所以,最后‘揭盲’的那一瞬間很令人期盼。”丁列明說,“研究結果顯示,療效與安全性方面,埃克替尼均優于對照藥。長期以來,該領域都被進口藥壟斷。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特別興奮。”
一年后,凱美納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證書,成為中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創新藥。國家“十一五”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桑國衛院士稱贊凱美納的研制成功,代表中國醫藥行業從仿制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轉折。時任衛生部部長的陳竺更是將其譽為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
“做創新藥,貴在堅持。在困難的時候要堅持,在成功的時候更要持之以恒。”丁列明此言來自他的親身經歷,“2011年,就在我們馬上就要拿到新藥證書的時候,一家跨國制藥公司派代表來到公司,出資2.5億美元希望收購我們的研發成果,我們很果斷地拒絕了。”誘惑面前的定力尤為難得。
“做國人用得起的抗癌藥。”這是丁列明與合作伙伴的初衷。凱美納上市時,貝達藥業最終把凱美納的價格定在了同類競爭產品的60%至70%。同時,他們與中國藥促會合作,推出后續免費用藥項目,即連續使用6個月且治療有效的患者,可申請后續免費用藥。截至2017年7月,貝達藥業已累計向4萬多名患者贈藥近240萬盒,市場價值60多億元。
“當年開展贈藥項目,就是為了減輕患者的長期治療的經濟負擔,讓更多的患者用得起、用得上我們自主研發的創新成果。我們算過,迄今為止,我們贈藥約60億元,賣藥40多億元,贈藥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銷售額。用藥時間最長的一名患者是2007年臨床試驗時開始用藥的,直到現在還在用藥。這一方面說明埃克替尼的療效好,另一方面意味著企業的負擔很重。”丁列明說,好消息是今年,凱美瑞終于進入國家醫保目錄,“這樣就能實現病人、企業和國家的共贏”。
在中國做創新藥,困難不少,但是丁列明初心不改。繼凱美納之后,貝達藥業目前共有在研新藥項目20余項,其中7項已經進入臨床研究階段,3項已經進入Ⅲ期臨床階段。
在創新的道路上,丁列明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創新 新藥 創業 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