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駁殼槍:風靡中國半世紀
敵后游擊戰中書寫傳奇
駁殼槍不僅是正面戰場上沖鋒槍的絕佳替代品,在敵后游擊戰中,其作用也被中國人發揮到了極致。在根據長篇小說《紅巖》改編的快板書《劫刑車》中,用駁殼槍一槍打死叛徒蒲志高的雙槍老太婆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長期以來,“雙槍老太婆”的原形被不少人認為是活躍于抗日敵后戰場,有“游擊隊之母”之稱的趙洪文國。
趙洪文國原名為洪文國,是抗日英雄趙侗之母,時人尊稱其“趙老太”。自東北淪陷后,年僅21歲的趙侗開始積極組織義勇軍,在敵占區進行抗日活動,并于1933年在其母趙洪文國的協助下創建了遼南“少年鐵血軍”。此后十余年間,趙老太太傾盡資產,舉家抗日,先后組建了河北“國民抗日軍”、河南“太行山光復軍”、“晉察冀游擊縱隊”等抗日武裝,趙氏家族三十余人為國捐軀,直至抗戰勝利。不過,這位趙老太太是否真的是“一手一把駁殼槍”的形象呢?并沒有明確記載。“雙槍老太婆”從文學形象到所謂“原型”,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人對駁殼槍的特殊感情。
對于長期在敵后作戰的八路軍來說,駁殼槍自然是備受歡迎的寶貝。早在紅軍時期,朱德總司令就常佩戴一把在南昌起義時使用的7.63毫米警用型毛瑟軍用手槍,槍身上刻有“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的字樣。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駁殼槍雖多,但大多是“國產山寨貨”,因此原品的德制毛瑟軍用手槍一旦出現就會被視作珍寶。曾有一位八路軍班長在和偽軍的戰斗中繳獲了一把德國原版的毛瑟軍用手槍,對它愛不釋手,連睡覺時都要枕著它。但沒想到第二天便有通訊員前來通知,包括這把駁殼槍在內的所有繳獲的武器都要上交,再由上級統一分配。
如今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可能還清楚記得老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橫握駁殼槍向日軍射擊的英姿。這種握法后來引起廣泛討論,一種說法認為,橫握射擊并非電影為凸顯角色的瀟灑形象而進行的藝術加工,而是為了改善駁殼槍本身存在一些缺陷。由于駁殼槍體積大,重量也遠在一般手槍之上,加上其威力大、后坐力較強,導致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鑒于以上原因,我國的一些用槍高手便發明了橫握射擊法,這樣一來,使用駁殼槍連發射擊時產生的后坐力不但不會影響精度,反而能借助其后坐力讓子彈形成扇形攻擊,對付群體敵人尤其適用。但也有軍迷辟謠,說扇形攻擊說實為杜撰,因為這樣的射擊方式會讓跳出的彈殼燒傷持槍者。不過在抗戰時期,的確出現過中國軍人用駁殼槍創下擊斃十余名敵人的輝煌記錄,可惜具體是如何操作的不得而知。
總而言之,中國被稱為“駁殼槍之國”并非單指購買量大、仿制多,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將這支被歐美國家視為“雞肋”的軍用手槍之功能,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抗日戰爭后期,在滇緬印地區的中國遠征軍獲得了美械裝備,湯普森沖鋒槍、M1卡賓槍逐漸取代了駁殼槍的地位,但在國內戰場的部隊中,駁殼槍依然是中下級軍官的必要裝備。抗戰勝利之時,毛瑟廠停產駁殼槍已有6年之久,但在中國,它卻繼續在之后爆發的內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直到朝鮮戰爭時期才逐漸被蘇式托卡列夫手槍所代替。
戰火紛飛的半個世紀過去了,駁殼槍又以新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平原游擊隊》中的李向陽,《紅巖》中的雙槍老太婆,《鐵道游擊隊》中的劉洪等手持駁殼槍的電影人物,讓駁殼槍的傳奇在熒幕中繼續上演。
相關鏈接
抗戰“老槍”還有啥
勃朗寧M1900式手槍:由勃朗寧在1897年完成設計。因其具有構造簡易、生產容易、造價低廉等特點,故而被中國兵工廠大量仿制,僅上海兵工廠在1920年就生產了6萬支仿制的M1900式手槍。在中國又被稱為“槍牌擼子”,抗戰時期,它除了被中國軍官們用于自衛或被特工們用于敵后暗殺之外,也被作為訓練使用的手槍之一。
轉輪手槍:由于手槍轉輪為了配合多數人使用右手的習慣,多為向左擺出,因此中文常稱為“左輪手槍”。在抗戰期間為中國軍官常配備的武器之一,淞滬會戰中甚至出現了中國軍官持左輪手槍向日軍射擊的照片。從1941年開始,中國第四十四軍工廠在修理軍械的閑暇時期,也負責制造手榴彈與左輪手槍,在整個抗戰期間大量出廠并投入使用。
M1910式手槍:勃朗寧的又一個劃時代之作。該槍是一款警用小尺寸手槍,全槍僅長153毫米,寬度不超過100毫米。該槍問世后,先后被中國、西班牙、德國、蘇聯等國家仿造,由于槍口有一圈滾花,故被中國人稱之為“花口擼子”。抗戰時期,這種花口擼子因其小巧玲瓏的外形,易攜帶和隱藏,故而成為作戰在敵后的特工們的首選武器。
南部十四式自動手槍:由日本軍官南部騏次郎研制,后經幾番改進,于1925年定型。1925年為日本大正十四年,故名“南部十四式”。在二戰時期,日本軍官幾乎都配用這一款手槍,由于南部式的槍套與烏龜殼相似,被中國人稱之為“王八盒子”。這款手槍由于威力小、性能差、故障率高等原因,不僅日本軍官嫌棄它,就連繳獲了它的中國游擊隊也不屑使用。
編輯:楊嵐
關鍵詞:駁殼槍 駁殼槍風靡中國半世紀 抗戰老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