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以服務實體經濟化解防系統性金融風險
8月5日,央行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7)》稱,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把貨幣政策調控與深化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把主動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金融安全已經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2016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防控資產泡沫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今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集體學習之后;7月中旬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下步金融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頂層設計。
金融安全已經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危害性,以及宏觀審慎管理,防“黑天鵝”(寓意小概率事件)“灰犀牛”(寓意大概率事件)等金融領域深奧的專業性知識和術語,本來是金融學者和從業人員們的專有名詞,而今天已經成為普通老百姓的談資。
金融風險在人們的印象中,數十年一遇或者更是局部風險,與一般人關系不大,但為什么今天如此引人關注呢?
這其中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一是現代經濟體系金融化程度越來越深、領域越來越廣,金融成為經濟的核心之一,并被視為一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二是金融風險甚至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和概率都在加大,而且一旦發生對宏觀經濟危害之大讓人心有余悸,甚至被稱之為“經濟海嘯”。為此,各個國家無不將金融安全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們防控金融風險極具現實意義。總體來看我國金融形勢是良好的,金融風險是可控的。但在我們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金融領域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點多面廣,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危害性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對于金融領域的各類風險苗頭,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置若罔聞。
7月27日中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財辦的官員還明確列出了目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五大“灰犀牛”,包括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國企債務杠桿、地方債務以及非法集資的問題。中央這種不回避當下中國經濟風險點的做法更是令人欣慰。
金融風險形成原因很復雜,經濟學不少觀點甚至認為,金融風險往往是金融行為與生俱來的伴生品,是一種金融現象。防控金融風險的各種學說理論層出不窮,在金融學專業教育中往往都是一本“大塊頭”核心教材,不甚枚舉。
俗話說:“千條線一根針。”我們梳理金融風險的“千條線”后,發現服務實體經濟是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一根針”。金融學理論認為,運轉良好的金融體系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將資本分配到最具生產性的用途中。反之,金融體系運行不暢時,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得金融市場無法有效地將資金從儲蓄者融通給具有生產性投資機會的居民和企業時,即“脫實向虛”,最終引發金融危機,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損失會導致經濟活動的急劇收縮,引發系統性風險。
為什么說“脫實向虛”會引發金融危機進而傳導到整個宏觀經濟引發系統性風險呢?經濟學認為,實物資產決定了經濟中的財富,而金融資產僅僅代表人們對實物資產的索取權,假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匹配時,金融資產的索取權必然大打折扣,即形成資產泡沫,一旦破裂必然引發實物及金融資產價格的急劇下跌與企業破產、失業為特征的金融市場大動蕩,即金融危機。
當然,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時,也能產生極大的促進效應。現代金融學告訴我們,金融資產能使我們創造經濟中的大部分實物資產,在經濟發展尤其是實體經濟增長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實物資產都有一定的風險,金融市場交易的各種金融工具可以使偏好風險的投資者承擔風險,使厭惡風險的投資者規避風險,如股票、債券、信貸等。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服務實體經濟才是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牛鼻子”,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金融發展滯后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防范系統性風險不能僅僅靠“守”,更要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進行一系列深化金融改革,“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唯有深化金融改革才是維護金融安全的最大保障。(作者盤和林,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金融 風險 系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