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民間文化中的生態觀

2017年08月04日 14:59 | 作者:王文超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當然,風水實踐在客觀上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清代湖南虞陵,正是由于當地民眾囿于風水觀念,才讓當地豐富的銅礦資源沒有遭到過度開采和破壞;東北長白山,因“龍興圣地”被列入皇家禁地,從而保護了東北原始森林。風水實踐,從某種角度,可以看作是民眾主動爭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環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現,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客觀上形塑了傳統人文景觀的生態美學,營造了與人類生活和諧統一的生態環境。


《博物志》書影


具體到日常生活空間,在民眾的鄉愁記憶和口頭敘事中,我們還能發現生態環境在人們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不少人離開故土,走進城市,住進樓房,但在他們的記憶深處,最割舍不下的經常是鄉間的那顆古樹、村頭的那口老井,亦或是環抱村莊的那條小河。這些標志性的鄉土環境,過去是村落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間,如今成為民眾精神世界的核心,未來也將成為村落得以保持的特有景觀和文化資源。

鄉愁,一半源于對鄉土環境的依戀,另一半則是對生活敘事的傳承。民間口頭敘事中,有大量涉及生態環境的故事主題和母題:生命水和生命樹,是民間敘事中最恒久、最普遍的母題,代表著人們對生命延續與新生的渴望;植物起源的神話和故事,反映了民眾在知識有限的情況下,激發出解釋事物的豐富聯想;災害主題故事在演說歷史的同時,警醒人們不要忽視自然外力,時刻保持敬畏之心;生動的動物故事,將動物擬人化后演繹社會生活,拉近人與動物之間的距離;地方色彩濃厚的風物傳說,更是為山河草木賦予了歷史厚重感與人文情感。

民間文化折射出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邏輯:敬畏自然世界,守護生命底色,注重生活美學,演化生態敘事。但是,在古代實際的民間生活中,也有不美好的一面,現存于鄉野的明清“禁令碑”就是明證,面對濫砍濫伐、私自開采、水源破壞、過度漁獵等不良現象,古代地方政府和民間組織用立碑禁令的方式,限制違法違規行為,維系生態環境持續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即便是最純樸、最自然的生活邏輯,也依舊離不開政府管理、組織監督。

近現代以后,科技進步讓人們對自然萬物的認知更深刻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卻淡薄了;對生活質量的物質要求提高了,對生活環境的選擇能力卻降低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不單是由于管理缺失,而且愈來愈表現為一種文化危機、生活危機,要想解決生態問題,不可能繞開地方性傳統和民眾生活邏輯,必須將國家政策、地方管理與民眾生活統一起來。因此,在經歷了社會整合、經濟崛起和文化復興等不同階段后,回歸生活邏輯顯得更為必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生態文明同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生活幸福感緊密相連,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性變革。這與傳統的儒家“致中和”思想、道家“道法自然”觀等是有內在一致性的。中國民間文化兼收并蓄,在生活層面踐行著自然有序的宇宙觀,守候著空間優化的審美觀,表達著生態敘事的價值觀。

(作者:王文超 單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編輯:楊嵐

1 2

關鍵詞:民間文化中的生態觀 民間文化 生態觀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精品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区动图视频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综合 | 亚洲国产精品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久热 | 特黄a级片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