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間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綠水青山,是中國傳統自然觀、宇宙觀的體現,它包含了人們對眾生萬物的敬畏和想象,對自然山水的能動和悅納,對生活空間的敘述和表達。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對萬物眾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國人認識自然的起點。翻開《山海經》,我們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員之遼闊,見識山川物產之豐饒,更會為里面詭譎多麗的自然世界所瞠目。日本民俗學家伊藤清司曾將《山海經》中的空間劃分為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類的生活空間,與之相對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對獨立、互為依存。對人類而言,外部世界充滿了兩面性:一方面,那里有人類繁衍依存的珍奇物種、礦石資源,治病救人、驅魔消災的良藥,以及可供裝飾祭儀的美玉,在善神瑞鳥的引領下,人類試探性地一次次走進外部世界,獲取生活資源,拓寬活動范圍;另一方面,那里又為“怪力亂神”所主宰,連山川木石都是超自然的存在,棲居其中的動物在外形、叫聲上均異于內部世界,成為時刻危及人類生存的妖魔化身。
巫峽清秋 張大千/繪
在虔誠仰慕并企圖利用大自然之余,人類對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滿了敬畏。循著對善靈瑞獸的正面想象,人類賦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和心理慰藉,對怪力亂神的負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給予人類種種約束,避免因過度索取而對自然造成嚴重破壞。先民的敬畏和想象,不僅在《博物志》《述異記》等歷代文獻中得以記載,而且在世代民眾生活中實踐傳承。我們在鄉間田野常見的山神廟、龍王廟,正是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象征邊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儀式中演繹。
進入內部世界,民眾對生活環境的選擇更有能動性,對秀美山水的悅納更具藝術性,同時也更能反映民眾的生活美學。風水便是一例,它既能體現中國人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又對民眾尋求生存空間、布置生活格局產生實際作用。姑且不談風水的科學性,就其知識受眾而言,風水通常被動地與個人運勢、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關聯,在古代社會,甚至被認為會影響帝國興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風水的選定、維系與改變。這種宇宙觀念及現實需求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們越來越重視風水環境營造,試圖通過栽樹遮蔽、引水通渠等具體操作辦法,去爭取風水寶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間甚至因為“爭風水、護風水”產生了激烈的社會沖突。無疑,人們對風水的迷信,對社會發展起到了消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