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油氣聯姻大數據 譜寫領域新篇章
■聚 焦
科技日新月異,大數據時代為傳統的石油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大數據技術與油氣勘探開發深度結合,引領產業創新發展。
于是,新時代石油科研工作者的偉大夢想便是:科技助力生產,深度聯姻大數據與機器學習技術,借助智能應用研發,實現油田生產的降本增效。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的宮法明教授帶領團隊,致力于大數據環境下油氣開采創新方法的研究與應用,他們不忘初心,走在創新前列,研究成果已獲科技部立項,正在書寫新時代的創新故事。
迎難而上攀高峰
石油工業是國家的戰略性、基礎性支柱產業,同時也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產業。目前,油氣勘探開發面臨著諸多挑戰。
在技術層面,勘探對象越來越復雜,逐步向深層、深海和自然地理惡劣的沙漠、高寒地帶轉移,新發現的油氣藏規模減少,儲量品質差,難動用儲量比例增加,老油田開發程度越來越高,開發和開采難度越來越大。在經濟層面,石油是全球經濟的動脈,全球經濟瞬息萬變,受國際環境的影響,油價波動尤其是近年以來國際油價的大幅下跌,對油氣開采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
石油工業生產中形成的多源異構海量數據融合程度很低,形成了數據價值洼地,難以對業務過程進行全面準確的度量和計算分析,為精益六西格瑪、工業工程等創新方法的實施帶來較大困難。
“其次,石油工業是一項跨界、跨域的復雜工程,跨界、跨域、實時、動態知識的獲取和表達的難度大,形成了知識融合的洼地,難以實現企業知識的積累和共享,不利于企業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宮法明說,油氣開采企業大數據環境下的創新方法亟待研究和實踐,使洼地成高地。
面對當前緊迫的形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及北京北明大成科技有限公司,針對油氣開采領域復雜的生產和管理問題,綜合運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和精益六西格瑪、工業工程等創新方法,以“為油氣開采提供智能生產創新模式”為目標,完成了“油氣開采智能化生產應用技術”成果。這項科研成果也獲得了國家科技部創新方法工作專項的立項支持。
產學研用樹典范
宮法明帶領團隊成員攻堅克難、戮力前行,技術與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樹立了產學研用合作典范,新技術成果已應用于許多油氣開采企業,包含100余家用戶,領域包括油氣的勘探、開發、生產等。
據了解,該成果滿足了當前國內油氣開采企業智能生產對數據價值深度挖掘的需求,更在中石化、中海油等多家企業成功應用,提高了油氣企業的管理水平,大幅度節約了開采成本。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兩個精英團隊的緊密合作。”宮法明說。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被譽為“石油科技人才的搖籃”,宮法明團隊多年來堅持在油田智能應用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他們攻堅克難,完成了大數據治理、知識發現、智能生產等方面主要的理論研究和方法改進工作。
北京北明大成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專注于智慧油田建設的高科技創新型公司,在成果的形成中承擔了軟件工具集的研發、成果的推廣應用等方面工作。
“名校與名企的強強聯合,讓高校基礎研究的優勢與企業的市場優勢、產品優勢有效結合,共同開展技術攻關、成果共享,實現了產學研各方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讓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增速,行業升級加快,社會效益增大。”宮法明說。
風雨兼程,一路走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油氣智能應用領域的科研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階段。”宮法明說,這一階段的典型做法是跟蹤石油企業的技術發展需求和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研究石油企業信息化的關鍵技術,通過論文發表、技術合作等方式將技術成果轉化給最終用戶,用于指導其信息化的建設。
“第二階段是產品化階段。”基于技術研究成果,根據用戶需求,開發實用的軟件產品,使技術成果得到固化和推廣,有效解決石油企業的實際生產問題。
“第三階段是生態服務階段。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與服務企業、用戶企業建立起優勢互補的聯合體,形成技術研發、應用、服務的生態圈,最大可能地縮短技術研發與應用的迭代周期,提升產業應用推廣的效果。”宮法明說。
對于未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大數據創新團隊將繼續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借助大數據、機器智能等前沿技術與方法,強化開展與油田企業的深度合作,積極構建石油工業信息化的良好產學研用生態圈,為油氣產業的創新發展添磚加瓦,為國家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貢獻團隊自己的力量。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油氣 數據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