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 建設世界一流大灣區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徐靜)今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GDI)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17)》(中文版)(以下簡稱《報告》),通過發明專利、PCT專利、施引專利、同族專利等4大評價指標,聚焦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協同能力,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報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應借鑒世界重要灣區的發展路徑和經驗,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現狀,未來須進一步突破障礙,加大協同創新力度,打造新型合作平臺,整合金融、科創、產業、人才和交通等資源,協同創新建設世界一流灣區。
《報告》分別用中、英文雙語發布,今天發布的是中文版。《報告》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能力的專利作為衡量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的重要尺度,主要反映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協同能力,使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專利數據庫數據,聚焦發明專利、PCT專利、施引專利、同族專利等4大評價指標,通過統計分析,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展開分析。
《報告》披露,2012年~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歷年發明專利總量依次為61764件、71037件、103610件、155074件和193712件,逐年穩步遞增,增幅分別達15.01%、45.85%、49.67%和24.92%。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增幅達213.6%。
在創新機構行業上,《報告》以2014年~2016年近三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發明專利總量為依據,按發明專利所屬創新機構歸類匯總,并匹配各機構所在具體行業,遴選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發明專利數在前50名的機構(澳門選取10個機構),組成510個創新機構樣本。對樣本所在行業分類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劃分為21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高等院校也是城市創造能力的主要來源之一,在創新機構上統一設置為“高等院校”。
在510個樣本中,創新機構所在行業最多的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共有115個機構,占比22.55%;其次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比21.96%;再次是高等院校,占比8.04%。此方面以廣州最為明顯,其次是香港和深圳。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廣東作為“世界工廠”的制造業地位優勢明顯,以單獨經濟體計算,廣東制造業規模排名位列世界第五位。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機構行業分布上,制造業占比較大,510個入圍創新機構中共有340個隸屬制造業,占到入圍創新機構的66.67%。
《報告》同時對舊金山灣區的專利數據進行統計,與粵港澳大灣區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在發明專利、PCT專利和DWPI專利數量上,粵港澳大灣區都超越舊金山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全球創新新的熱點灣區,并在信息科技、智能制造和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具備很好的基礎,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揮后發優勢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領域。
《報告》認為,城市群不是區域內若干城市在一定空間范圍的自然布局和簡單組合,而是通過城市間的緊密聯系和協同互動,促進城市間要素的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基礎設施對接、產業關聯配套、公共服務均等,從而充分發揮城市群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和協同效應。
《報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群之一,灣區11個城市各有優勢,如廣州的教育科研、深圳的高科技產業、東莞和佛山等周邊城市的先進制造業、香港的金融和高端服務業、澳門的商務服務業,協同創新發展成為必然。借鑒世界重要灣區的發展路徑和經驗,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現狀,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須進一步突破障礙,加大協同創新力度,打造新型合作平臺,整合金融、科創、產業、人才和交通等資源,協同創新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并在五個方面提出協同創新的具體建議:
制度協同,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打造新型合作平臺為灣區協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金融協同,發揮香港、深圳及廣州等金融中心的作用,創新科技金融生態為灣區創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科創協同,協同灣區城市強大科研和制造能力,助推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產業協同,利用灣區城市產業優勢互補,實施創新驅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區域競爭力。
人才協同,創新人才合作機制,營造良好創業環境打造灣區“創新人才高地”。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新 粵港澳 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