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獨守空房無人照料 農村“老有所養”還要再破題

2017年06月21日 09:51 | 作者:李華林 |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養兒能否真防老

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陶欣,打算這個暑期把住在廣西農村老家的父母接過來玩玩,平時工作忙,和父母相聚時間少,每到過年,她都不惜花費重金,長途跋涉回鄉:“父母一天天老去,需要陪伴。”

陶欣靠高考飛出農門在城市站穩了腳跟,但在她心里有一個說不出的苦,父母留守在農村,晚年生活女兒不能陪伴左右,難免孤單落寞。去年她嘗試把父母接到北京同住,但剛住了一個月父母就受不了陌生的生活環境,嚷著要回去。父母不習慣城市,女兒回不去鄉下,老人晚年怎么安頓?這成為獨生子女陶欣不得不面對的煩惱。

像陶欣這樣,出生在農村,選擇在城市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不少人甚至三五年也回不去一次,“空心村”“老人村”也因此越來越常見。農村的傳統思想是“養兒防老”,然而年輕時養兒育女、耕田勞作,年老時孤苦伶仃、無人照料,正成為時下一些農村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目前全國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達51.3%,其中農村為51.7%。在鄉鎮,很多老人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就缺少了收入來源,要依靠子女照料扶養,但“空巢”現象正沖擊著這種家庭養老模式,農村養老,問題重重。

湖北巴東縣官渡口鄉78歲的向傳芝和老伴相依為命,兩個兒子都在外打工。向傳芝說,雖然孩子不在身邊,但還是她們老兩口的依靠:“我心臟不好,老伴有風濕,干不了活,家里大的開銷都需要他們一起湊。”

向傳芝眼花看不清電視,村里娛樂活動少,平日里唯一的消遣就是與鄰居聊聊天,出門遛遛彎,三兩天接個兒子的電話,除非家里有什么大事,一般不會驚動兒子們回家。

等年紀再大點怎么辦?向傳芝感慨,只能寄希望于兒子未來會回家務農,再不濟,或者去養老院試試?

互助式養老是否可行

當他們漸漸老去,土地和家庭養老模式又難以為繼,農村老人該如何安享老年?

湖南桃源縣楓樹鄉今年63歲的李桂枝,是一名獨居老人,幾個子女都在外打工,每年只能過年時回來見上一面。獨居生活,單調又苦悶,然而,即便是這樣,李桂枝也從沒想過要搬進養老院。

楓樹鄉目前有兩家公辦養老機構,床位百余張,已基本住滿,一床難求,而民辦養老機構有床位,但需要較高費用。像李桂枝這樣的普通農村老人,大部分生活開銷需伸手向子女要,如果住進民辦養老機構,無疑給子女增添更多負擔,“孩子們打工掙錢不容易,現在還能動,能省就省點”。

除了上述原因,真正讓李桂枝不愿搬去養老院的,還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村里生活幾十年了,街坊鄰居都是熟人,即使常感孤單,卻有安全感。如果去了養老院,“感覺被兒女拋棄了,丟面子”。

李桂芝的想法,并不是個例。有專家建議,對于不愿進養老機構的農村老人,以村組為單位,把老年人組織起來發展互助式的居家養老,或許是一種可行的養老方式。

坎子山村已經在摸索這種養老方式,修建了連排保障房供村里孤寡老人居住,目前已住進16戶。大家戶挨戶,平日里,沒事就會走門串戶聊天,或者相約著出去做做農活。“住在這里挺好的,每戶兩室一廳,不用交錢,關鍵是我們這些老人湊在一起熱鬧。”鄒克能是這里的第一批住戶,當初村干部動員他搬進來時還有些猶豫,現在卻攆都攆不走了。

“農村老人喜歡熟悉的環境,離開了他的生活環境,會感覺孤單。所以在村子里集中養老很受歡迎。”坎子山村黨支部書記魏登殿說,村集體修建的這個互助式養老院,縣財政按照每戶5萬元的標準補貼,配置了太陽能熱水器等日用設施,每位老人未來還有一定的生活補助,生活可以無憂。“但村里財力有限,要想解決所有獨居老人養老問題,還有很大的資金缺口。”

“變農村分散養老為就近集中養老,還需公共財政在一定程度上向農村傾斜、向農民傾斜。”唐鈞認為,政策層面,應該進一步放寬準入,引入更多社會力量精準供給,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一起發力,農村老人或許才會老有所依。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農村 養老 老人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v | 亚洲一线免费观看 | 亚洲最大丝袜首页第一国产 | 综合高清亚洲国产 | 亚洲日韩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