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名牌”大學的社會責任
作者:胡娟(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學院教授)
近日,某網站又一年一度地揭曉了他們的“2017中國大學教學質量排行榜”,清華、北大依然雄踞榜首,排名在前列的,是清一色曾經的985高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名牌”大學。對于這樣的結果,人們已習以為常,但恰恰是這種習以為常,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所面臨的“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的問題,中國高等教育要躋身世界一流,必須不斷審視習以為常之處,對于“名牌”大學來說,尤其要承擔起社會責任。
大學教育質量之爭
20世紀80、90年代美國有一場關于大學教育質量評估的討論。當時美國社會是以大學既有的資源和聲譽來評價大學的教育質量。在這樣的邏輯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名牌”大學的教育質量自然要優于一般大學尤其是社區學院,但有的學者對此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種評價方式只考慮到出口,沒有考慮到進口,考察一所大學的教育質量,要考察大學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增值。比如,進入到某所“名牌”大學的學生都是優秀學生,如果對這些學生的綜合知識水平和能力進行平均打分,他們進入大學就可以打85分,離開時即便95分,已經非常優秀了,但大學教育給他們的增值只有10分;而進入某所社區學院的學生,畢業時可能是75分,盡管與“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依舊有較大的差距,但入學時可能只有60分,學校教育給他們的增值是15分。那么這所社區學院與“名牌”大學,誰的教育質量更高呢?關于大學教育增值的討論,推動美國學者進行相關的探索,以計量增值為評估理念的“大學校際學習成果評估”應運而生。當然,也有學者提出:大學帶給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能測量出來的嗎?
編輯:梁霄
關鍵詞:名牌 大學 社會 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