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空心村古建面臨“養老”難 村子人多古建往往保存得好
人越多的村子,古建筑往往保存得越好
“有沒有可能不只靠政府,而更多發揮民間的力量?”唐大華想要找出一條路。
他注意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有損毀危險,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所有人具備修繕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繕義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搶救修繕,所需費用由所有人負擔。”
“我走過的很多山西鄉村小廟都是村子的集體財產。這意味著很多長期無人問津的低級別文物,修繕責任落在了村委會頭上。”唐大華這么認為。
2014年,他走了山西的十幾個村落,北到忻州,南至長治。這些村子的共同特點是,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在外打工,成了以老幼為主體的空心村。村集體收入寥寥無幾甚至是零收入。
唐大華發現了一個規律:人越多的村子,古建筑往往保存得越好。人越少的村子,面臨的問題也更多。
他認為,這些建筑能“活”到現在,靠的主要不是政府,而是民間力量。現在農村空心化了,不少建筑又成了文物“保護”單位,只能依靠政府。
2015年,《山西省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筑保護利用條例》立法工作啟動,擬通過減免稅收和開發利用等優惠政策,鼓勵、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文物保護領域,解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外的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民間博物館的保護利用問題。
關于修繕問題,李達文坦言:“好多東西都是矛盾的。” 他說,提倡自資維修,就需要規范,這就要求厚厚的設計圖紙、設計方案,最后還需要通過專家論證。
為了說明問題,他打了個比方:“如果我只有30萬元的修繕資金,光研究論證可能就花掉了20多萬元。”
唐大華在山西遇到過一些文物保護單位,屋頂漏了,本來只需幾千元就可以修好,但這幾千元卻不知道找誰去要。
“咱們的文保單位都是靠國家養,小問題無暇顧及,只能等到它出大問題,再拿出大修經費。這段時間只能硬抗。可如果小修到位了,大修的周期肯定會大大延長。”他說。
為了尋找拯救古建筑的路徑,唐大華的鏡頭伸向了國外。
今年5月,唐大華帶著相機去了一趟日本京都。
在世界文化遺產下鴨神社的門口,他看見一張簡易的桌子,桌上放著一捆捆黑色樹皮。
在日本,唐大華常看見用這種樹皮做成的殿宇屋頂。他查閱一些資料,發現這種樹皮叫做檜皮,做屋頂大約20年更換一次。
作為自愿給下鴨神社的“奉納”,捐贈一束掛面那么粗細的長條檜皮只需要500日元。
唐大華開始留心這些“奉納”的價格,發現無論是祈福的木牌,還是送給神社的酒,價值很少超過1000日元。
他認為,這種低門檻,反而有利于民眾在文物保護上貢獻力量。
在京都觀看“三船祭”時,唐大華見到了“蘭陵王入陣曲”表演。他的第一反應是興奮。他曾聽說,這首曲子古時傳到日本,在中國失傳。
可是身為山東人的他,又馬上陷入到某種悲哀中,因為就算“蘭陵王入陣曲”傳回中國,也不可能是中國風格的了。
他惋惜,作為中國文化重要載體的寺觀,成了戒備森嚴的“文保花瓶”和僅供參觀的“木乃伊”,很多里面有的只是不懂文物的“管理員”。
他甚至懷疑,多年沿用的文物保護方式是否已經過時。他認為,如果繼續以“保護”的名義,把一些有條件開放的古建筑關起來,只會把“非物質文化”抽干,留下一具木乃伊。
在日本,唐大華看到不少被認定為“國寶”的木結構古建筑,里頭照樣掌燈點蠟。他相信肯定有某種“開著門”保護古建筑的方式。
在他的愿景里,唐大華希望自己可以不再拍攝古建筑的破敗,而是記錄它的美好。
他年輕時,曾跑到40多公里外的河北景縣去看一座舍利塔。在他的記憶里,那60多米高的塔身給一個年輕人帶來的震撼,是任何書本都沒法給的。
編輯:梁霄
關鍵詞:空心村 養老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