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夯實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
——從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
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制度性安排,每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要回顧總結當年經濟工作、研究部署來年經濟工作,蘊含其中的會議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歷程的重要標記。這一發展歷程就是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豐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夯實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新境界。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治國理政的根本任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
2014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主持黨外人士座談會時提出,“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實現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的戰略高度,集中探討了“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這一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在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從“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的高度,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思想。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從“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原則到“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發展目的,從“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的經濟發展新常態到旨在“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成為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原則作出多方面論述:從戰略目標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全面深化改革上,提出“只有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從治國理政全局上,提出“要靠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指明了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方向。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治國理政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基點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貫穿于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事關治國理政的重要議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是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根基的經濟。習近平同志從治國理政的高度,提出兩個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的問題:一是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問題上,要“堅持辯證法、兩點論,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二是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個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這兩個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的問題,是治國理政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課題。
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和宏觀政策的黃金平衡點,不斷完善調控方式和手段。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著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進展。”“黃金平衡點”既闡明了發展目標和宏觀政策的關系,又可用于闡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關系。在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在闡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思路時指出,“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供給和需求作為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有著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辯證關系。馬克思認為,“說到供給和需求,那么供給等于某種商品的賣者或生產者的總和,需求等于這同一種商品買者或消費者(包括個人消費和生產消費)的總和。而且,這兩個總和是作為兩個統一體,兩個集合力量來互相發生作用的?!睆娜姘盐湛偣┙o和總需求兩個方面及其結合上探討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問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視野,豐富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內涵。
新發展理念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指針,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認識升華
發展問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中心議題。在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在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注重永續發展”等理念,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舉措以及“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等思想。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提出“推動全面創新”的思想以及“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的要求,并提出“要完善區域政策,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這些論斷和要求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對新發展理念的探索過程,深刻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在我們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在2015年制定“十三五”規劃時,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他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以新發展理念為主導思想和指導方針,成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謀篇布局之“固然”“所以然”。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2016年經濟工作、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時,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出發,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凸顯了新發展理念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導和統領作用,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發展問題上實現了認識升華。
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是習近平同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提出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呈現于中國社會的經濟事實和當今世界經濟變化為基礎和根據,提出辦好中國事情、解決好中國問題的理論和對策,豐富和發展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是對這一實踐中形成的規律性成果的揭示和提煉。
習近平同志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重大原則,在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關系問題上提出了三個方面的重要思想: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二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動搖。這是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三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和具體政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縮小收入差距。
習近平同志提出并堅持新發展理念,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經濟運行問題上提出了四個方面的重要思想:一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積極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切實完成轉方式、調結構的歷史任務,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二是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三是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四是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善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全面謀劃全方位對外開放大戰略,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積極防范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作者:顧海良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發展 經濟工作 政治經濟學 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