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中國何以走出不同的發展道路
二戰以后,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擺脫貧困、促進經濟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戰略和任務。面對這個重大課題,經濟學家提出了許多新的有關發展問題的理論體系和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所謂發展經濟學。諸如二元結構理論、工業化理論、城市化理論、人口流動理論、貿易理論、資本流動理論、技術進步理論等發展經濟學分析理論和框架,長期以來支配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實踐進步。
經歷了約70年的探索實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的一個特點和趨勢就是發展模式的多樣化和發展過程的不平衡性。換句話說,二戰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根據傳統發展經濟學的單一發展模式,力圖實現經濟發展和現代化。但與此同時,有的出現了“發展停滯”問題,有的依舊陷入“貧困陷阱”,有的則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等現象。如何實現發展,仍是許多國家面臨的核心問題、關鍵問題。這些問題使得許多發展經濟學家不得不反思和創新理論框架。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發展經驗和獨特的發展道路、發展軌跡,為豐富和創新傳統發展經濟學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基礎和理論來源。以下幾個方面的中國道路和經驗,可以促使人們思考、激勵學者創新。
一是獨特的制造業發展道路。立足人口大國的要素比較優勢,以制造業的開放發展,奠定和平發展的物質基礎,極大地豐富和創新了發展經濟學的傳統工業化理論。
二是獨特的城市化道路。立足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事實,通過促進大規模人口城鄉流動和農村內部就地轉移并存的方式,極大地豐富和創新了發展經濟學傳統的城市化理論與人口流動模式。
三是獨特的市場化轉型。立足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基礎和強勢政府的經驗,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建立一個有效的市場經濟模式,提升城市化和工業化資源配置效率,極大地提升了發展經濟學關于市場機制單一論的傳統認識和觀點。
四是獨特的對外開放發展道路。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注重開放與創新融合發展,在推動全球化的過程中分享發展紅利,為發揮全球化機制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
五是獨特的技術創新和技術趕超。充分發揮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雙重作用,形成技術趕超優勢和“彎道超車”的發展模式,有助于豐富并推動關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理論與趕超型增長理論的創新。
六是獨特的減貧戰略和扶貧經驗。立足發展不平衡的實踐,充分發揮區域合作與幫扶發展的優勢,通過技術扶貧、資金扶貧、教育扶貧以及跨地區“結對子”幫扶機制、“精準扶貧”機制等,形成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戰略和減貧經驗。它不僅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創新傳統減貧理論提供了重要啟發。
總之,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經驗,不僅極大提升了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而且豐富和創新了傳統的發展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內容體系,開辟了經濟現代化新路徑。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不僅具有重要的中國特色和現實意義,而且必將具有廣泛的世界意義和未來影響。
(作者:權衡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發展 理論 道路 發展經濟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