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一帶一路":為消除全球治理赤字貢獻中國智慧
日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他回溯歷史,系統闡釋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立足現實,全面總結了四年以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個方面取得的成就;暢想未來,生動勾畫了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和平、發展、開放、創新、文明之路的偉大愿景。習近平站在人類文明的繼承與創新的高度,闡明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期許,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贊譽,必將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凝聚共識、提供指引。
在演講中,習近平深刻指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初心,就是要有效地消除這三種赤字,給沿線國家帶來和平、發展和善治。在這三種赤字中,消除治理赤字顯得十分重要,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的消除極大地依賴于治理赤字的消除。現代社會的戰爭與貧困無不根源于國內和國際治理的失效,有效的國內和國際治理是一切民族國家實現和平與發展的根本前提。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講,必須構建更加公平正義的國際政治秩序和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切實為陷于政治動蕩和經濟貧困的國家創造良好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對峙、華約組織與北約組織的對峙、東西方冷戰對峙是二戰后國際政治的主要特征,在對峙狀態下形成的所謂“大家庭”、“集團政治”、“勢力范圍”等方式都沒有處理好國與國關系,反而帶來了矛盾、激化了局勢。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國際政治局勢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主導力量,它們在21世紀繼續推動西式民主化的余波,不斷干涉他國內政、挑戰他國主權,大搞普世價值輸出和政治模式輸出,成為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政治動蕩的外在根源。直至今天,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仍利用其經濟、科技、政治等方面的優勢,力圖固守國際規則制定主導權,致使更加公平正義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遠,全球治理赤字短期內仍然難以消除。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積極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正在改變全球政治經濟版圖——尤其是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力量的中國的崛起,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全球化大勢難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通過擴大開放,加強合作,不斷提升自己在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努力將我國經濟實力轉化為國際制度性權力,日益增加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力量權重。尤其在國際范圍內保護主義嚴重,逆全球化現象頻出,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出現政治化、碎片化苗頭的情況下,中國更要團結廣大熱愛和平、追求合作發展的友好國家,順應歷史潮流,將全球化事業推向縱深。習近平正是在這種國際政治經濟大背景下,順利歷史發展潮流,回應世界人民關切,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從而為消除全球治理赤字貢獻了中國智慧。
誠然,“一帶一路”雖然是在習近平倡議下形成的國家間的合作發展戰略,但這是一個共商、共建、共享的普惠共贏工程,不是中國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在演講中莊嚴承諾: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于人;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中國帶頭宣布和信守這一承諾,沿線國家共同信守這一承諾,是“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增強政治互信、加強友好合作、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前提條件。
總之,習近平繼承和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汲取“君子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等中國傳統智慧,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自然等各個方面千差萬別的沿線國家構建國家間的政治經濟秩序、消除全球治理赤字貢獻了中國智慧。隨著“一帶一路”由倡議轉化為各參與國的現實行動,必然會構造出新型全球治理機制,從而為消除全球治理赤字開辟新的道路。
(沈夏珠,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赤字 治理 中國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