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穆迪對中國“負面展望”看走了眼
穆迪的市場影響力這回在中國遭遇了挑戰。在2日發布的最新中國信用評級報告中,這家國際知名信用評級公司在確認對中國政府債券保持為Aa3評級的同時,將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而現實的金融市場走勢與他們的預測卻大相徑庭,并沒有也不會跟著這個“負面展望”走。
一般說來,現代金融市場運行及其監管都高度依賴信用評級工具。穆迪、標準普爾等業界巨頭,在全球信用評級行業中有一言九鼎的地位。它們下調一國主權信用評級及其展望,通常意味著該國金融市場恐慌;如果它們下調信用評級的對象是一個大國,這種市場恐慌還會蔓延到本區域其他國家,或同類國家。然而,這回穆迪下調中國信用評級展望后,人們看到的卻是人民幣匯率四平八穩、波瀾不驚,亞太股市全線飄紅。
穆迪下調中國信用評級展望的“威力”削弱,甚至結果與其背道而馳,關鍵原因是該公司這回對中國的評估在不少方面陷入誤區,以至于市場參與者普遍不買賬,即使對東道國風險最為敏感的證券投資組合也沒有接受這個看空的評估。
那么,穆迪這回對中國的評估誤區在哪?
首先是誤解了中國政府債務上升的涵義。穆迪下調中國信用評級展望,理由是中國政府債務上升、外儲下降和推進改革的不確定性。然而,中國政府的債務與美歐日和其他新興市場的主權債務有一個本質的不同——由于中國的政府支出中,投資占很高比例,中國政府的大多數債務都對應著相應的資產。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同樣的負債率給中國政府帶來的負擔和隱患,遠遠不能與其他負債國家相比。
不僅如此,中國政府之所以擴大負債,部分原因是為了防范資本外流造成的通貨緊縮。中國財政赤字和負債在償付能力以內適度擴大,并不是單純的利空,反而有幾分利好,因為它標志著中國貨幣供給能夠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貨幣創造機制對外國的依賴度下降,中國貨幣金融體系自主性上升。
與政府債務上升類似,中國外匯儲備減少,對中國經濟也未必都是壞事。近一年多以來,中國外匯儲備減少,很大一部分只是企業、金融機構、居民個人資產幣種轉換。不要忘了,進入新世紀以來,幾乎連續十年之久,外匯儲備持續快速膨脹一直令中國經濟管理者備感壓力,中國也在無形之中向西方支付了巨額“鑄幣稅”。為此,在這段時間里,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推進“藏匯于民”,實現對外資產多元化,改善我國對外資產結構。即使在外匯儲備已經大量減少后的今天,中國外匯儲備規模仍然極為龐大,遠遠高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滿足國家對外清償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綽綽有余。持續的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又給它加了一份保險。在國家對外清償能力無虞的情況下,外匯儲備減少,意味著我國“藏匯于民”和改善對外資產結構取得了較大進展。在較長時間跨度上考察,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對中國國情和中國經濟認識存在誤區的穆迪等國際信用評級巨頭,要想保持自己的“江湖地位”,保持自己的市場影響力,就需要拓寬思路,不斷提升自己評估的水平。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穆迪 展望 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