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產業寒冬、收入下降 東北部分老工業基地工人群體咋樣了?
多措并舉助力“東北突圍”
采訪中,工人和企業管理者普遍認為,提高隊伍整體素質,既要有近期對傳統產業工人的挖潛、再造和升級,也要有中期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的融合,更要有長期培養標準化新型技術人才、拓展塔尖階層的帶動,而實現路徑則是依靠市場手段促進工人有序流動,包括鼓勵東北產業工人“闖出去”,在工人群體重塑文化自信。
記者在大慶市宏偉慶化公司看到,油田富余的產業工人在這里變成“香餑餑”,不斷創新丙烯生產技術細節,為企業增效創造財富。
“國企工人素質高、業務精,富余人員對他們是負擔,對我們卻是難得的資源和財富。”大慶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世新說,大慶市與大慶油田煉化公司合資投產的宏偉慶化公司去年產值達到10億元,目前僅煉化公司的富余產業工人,至少還能建四五個如此規模的新公司。
除依靠文化自信激發活力“鑄魂”,不少職工還期盼盡快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幫助工人“扎根”。他們認為,重塑產業工人隊伍地位,最核心的是收入分配,以往改革中工人享受的紅利并不明顯,而“大腦袋、小細腿、跑不快”等國企管理層人數、收入畸高等現象必須從根本上改善。
從長期看,“大國工匠”等核心技術人才的水平決定著新型產業工人的競爭力。構建強大的“雁陣”,各地要強化“進口”供給,在職業院校等前端供給側改革中發力,與企業實際需要接軌,在前端多培養適應企業發展結構、有操作能力、有市場需求的高技能工人,更重要的是,樹立積極的社會導向“出口”意識,增強工人社會認同感。
“要依托‘勞模’、‘大國工匠’等載體創新形式營造‘勞動光榮’‘工人有位’的氛圍。”大慶油田全國勞模齊莉莉建議,針對工人崗位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的問題,應完善勞動保障,并用市場化的思維、手段實行獎勵,增強獲得感,激發群體的共同追求,消除年輕群體入行的后顧之憂。(記者 李鳳雙 鄒大鵬 范迎春 楊思琪)
編輯:梁霄
關鍵詞:產業 寒冬 收入 下降 老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