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產業寒冬、收入下降 東北部分老工業基地工人群體咋樣了?
新產業工人群體正在形成
32歲的東北產業工人闞宏濤和50多名國企下崗產業工人,今年4月中旬從黑龍江的煤城雙鴨山一路向南,來到深圳市寶安區一家從事新型鋰離子電池研發、制造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開始技能再造。兩地政府共同搭建的合作平臺讓這些產業工人有了用武之地。
雙鴨山市寶山區委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次“大遷徙”的工人主要是寶山煤礦的富余職工,他們的產業技術是對方企業看中的生產要素,尤其對方準備在石墨烯新能源行業發展,離不開產業人才的儲備和培養。首批東北工人到崗后,將有1/3進入研發中心作為技術員和工程師培養,還有一部分是生產帶頭人和技工。與此同時,寶山煤礦部分富余職工還進入多地私企,成為食品加工等行業工人。
“我國新的產業工人群體目前正在形成。年齡從90后到60后,包括了傳統產業工人、進城入廠農民工、珠三角等地加工業技工、智能制造高知技工等不同類型。知識構成從初高中到研究生,分布既有國企,也有民企、外企,實現了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域的交叉、流動和融合。”長期關注產業工人群體的黑龍江省社科院經濟學研究所所長王愛新表示。
早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中就顯示,農民工在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占58%。大量體力勞動、直接操作型農民工進入制造業等藍領范疇,與此同時,部分農民工通過技校培訓等成為技術工人,其中大量以勞務派遣人員身份在崗。
“派遣工也是促進產業轉型的關鍵。”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勞務派遣工人馬英文說,目前國企的不少關鍵崗位都是派遣工作為技術骨干支撐,他們對技術的傳承和創新,影響著工人隊伍整體技術層次的提升。
“大國工匠”憂患“青黃不接”
曾入選“大國工匠”的全國勞模、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車工裴永斌有“金手指”之稱,僅靠手指觸摸就能測量油箱壁厚度,精準度達到百分之一毫米。他對產業工人群體優質人才“青黃不接”的現狀感觸頗深。他分析說,一方面,傳統制造業面臨去產能的任務,本身就處于產業寒冬期,配套產業也不景氣,部分企業對人才的保障能力與創新激勵效應不明顯,留人、留心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產業工人“入門”吸引力不強,導致后備人才不足,核心技術傳承和研發源動力不夠。
“不想靠勞動掙錢的工人不是好工人,看不到‘錢景’就難有‘前景’!”一位國企勞模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分廠400多人,60%是年輕工人,年收入五六萬元。這些技工大多是農村出來、畢業于高職院校,有的能吃苦、愿意鉆,但學歷水平、知識積累、理解能力與上一輩產業工人存在差距;有的干活比較粗、思想上也不認真,不愿意下功夫。通常一對師徒傳承要10多年才能融會貫通,這個周期也讓不少“半路出家”的年輕人“半路逃荒”。同時,由于勞務派遣人員同工不同待遇,他們對企業的歸屬感、責任感不強,成才后也難留住,流動性大,無法形成完備的人才體系。
哈爾濱建成集團有限公司工會副主席夏軍說,機器可以買,但高精尖的產業隊伍短期難以買到,目前一線工人技能需提升的新情況突出,甚至有個別崗位招不來人,只能返聘退休員工。
編輯:梁霄
關鍵詞:產業 寒冬 收入 下降 老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