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國家項目申請"潛規則":有"蘿卜"項目"量身定制"
項目申請“重名頭輕實力”
一些政府部門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還不夠信任
■一家企業申請項目,評估專家對申請材料的語句、格式等方面摳得很細,直到項目被拖黃
今年,浙江一家民營企業的市場負責人張越(化名)準備第三次申請工信部項目。基于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的考慮,該企業2016年上下半年共兩次申請了工信部智能制造相關項目。一開始,張越信心很足:“我們申請的項目和自身業務密切相關,公司在這方面又有豐富的應用經驗,曾經給150多個客戶做了服務方案,在業內數一數二。而且公司在省里評審時就是重點推薦的企業之一,實力肯定沒問題。”
評選結果并未如張越所料。項目公示時她發現,入選的大多是有央企背景的科研院所。張越告訴記者,她曾打電話向工信部咨詢企業存在哪些不足,以便下次可以改進,答復往往是“專家很多,評審的意見可能不一樣”“項目涉及的部門比較多,不清楚哪里沒通過”。
“這樣一來,我們想改進也不知道從哪著手。”張越說,公司雖然打算繼續申請,但有過前面幾次失敗經歷,總覺得底氣不足。
類似這種情況,讓不少有實力的企業很難實現借助科技項目再上一個臺階的愿望。浙江一家從事汽車相關行業的民營制造企業,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產品創新升級。2015年,該企業申請國家某項提升工業基礎能力的項目,能享受到相對低利率的貸款。可讓企業行政總監萬方(化名)遺憾的是,政府、銀行等支持單位和企業前后忙活了好一陣子,最后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項目批復后,我們就把材料提交給了放貸銀行,但因為經辦部門對民營企業不了解,顧慮比較多。項目審批方請了專家來做第三方評估,這位專家從可研報告開始提意見,對材料的語句、格式等方面摳得很細,反復修改幾次就超出了計劃的時間。”萬方說,我們理解專家的謹慎,但這位專家也不一定了解汽車行業的市場運作模式,因為彼此不熟悉增加了雙方的溝通成本。“比如專家問我們項目不成功怎么辦?實際上,對汽車行業來說,我們報的項目一定是產業化的項目。因為不能投產企業是要買單的,所以肯定是有市場才會去申請項目。”
更不巧的是,2016年8月,國家出臺新政策,這類項目貸款需要執行基準利率,對企業降低財務成本已沒有實際意義,于是該項目擱淺了。
企業普遍反映,一些政府部門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還不夠了解、不夠信任,而最需要支持的,往往是這些具有創新力的初創型民營企業。“項目給大學、科研院所、央企,哪怕投錯了也沒關系,而把項目分配給企業特別是民企就比較謹慎。”有企業家說。
有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一些國家級的項目都要求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申請,初衷是希望利用高校院所資源,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但實際上許多高校院所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還不如企業。
許多企業負責人呼吁,國家項目評審時,要平等對待高校院所、大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應重點考察技術水平和匹配程度,而不應以機構性質、大小等來權衡。
編輯:梁霄
關鍵詞:國家 項目 申請 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