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聚焦當代青年的“空心病”:他們不知道為什么活下去
當前青年價值觀變遷主要特點
■與上世紀80年代“潘曉討論”中將青年價值觀問題“意識形態化”不同,目前的“空心病”討論則是將青年價值觀問題“社會問題化”。
“空心病”一詞的確與價值觀有關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價值觀念領域的沖突、變化尤為激烈和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之際到北京大學與廣大師生促膝談心時曾指出,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從由《中國青年》讀者來信引發的“潘曉討論”,到心理學學者徐凱文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引發的“空心病”討論,社會對有關青年價值觀的關注從未間斷。而青年的價值體系運作機制,也從全社會整體靜態調節為主走向青年個人動態調節為主,在社會活力增強、節奏感加快的同時,不安定感和失落感在某種程度上也上升了。
改革開放初期的“潘曉討論”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自上而下發起的,是為解決青年中存在的由理想主義與社會現實較大差距所引發的困惑、失落而展開的。這一討論涉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各個方面,成為新時期分析我國青年價值觀變遷的原點。而目前有關“空心病”的討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改革開放以來青年價值觀變遷的延續,它以互聯網討論的形式,聚焦于個體的生存意義,反映出在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增大背景下青年一代的極度焦慮。兩者盡管在討論內容、形式及社會影響上存在一定差別,但本質上都反映出青年對于所處不同現實社會的敏銳反應,以及對自身價值觀的積極思考。而“空心病”的討論則表現出當前青年價值觀變遷的主要特點,即對改革開放以來青年價值觀的再思考。
“空心病”一詞是由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題為《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的演講中提出的,這位大學心理咨詢師從心理健康角度描述了北大學生中部分存在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等現象,其癥狀與抑郁癥相似,按抑郁癥治療卻無效,因此徐凱文將其歸因于“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并比喻為“空心病”。
如果僅作為一種心理障礙現象,“空心病”并沒有什么特別,但它與價值觀缺失相聯系并引發網絡熱議,進而成為社會現象,則表明“空心病”一詞的確觸動了“價值觀”這一社會敏感的神經,即使是反對這一比喻的人也延續價值觀話題而反問:“所有的意義,都是被建構出來的。而需要被建構才能出來的東西,又怎么可能是必需品?”由此,有無“意義”的問題延伸到要不要“意義”的問題,這就表明“空心病”一詞的確與價值觀有關,并揭示了代際之間對于“價值觀”本身價值的不同看法。
編輯:梁霄
關鍵詞:當代 青年 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