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新經濟需要新的“人力資本”

2017年03月21日 14:45 | 作者:張車偉 | 來源:中國科學報
分享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就業增長超出預期。其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再創新高。201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2%,為多年來最低。“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就業比較充分,十分不易。”

t01041ff9f24906a86c

國務院此前印發的《“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的目標。觀察當前經濟增長和勞動市場表現會發現,經濟增長速度與過去相比已經大大下降且正在進入“L”形增長底部,但勞動力市場表現卻很強勁,城鎮新增就業屢創新高。這一現象從傳統經濟視角來看似乎很難解釋。

事實上,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以及經濟增長方式轉換時期,傳統增長動能不斷減弱,新增長動能不斷增強。在此趨勢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只能來自新經濟。

一直以來,新經濟這一詞匯大多存在于美國論述經濟發展的相關著作中,而就當下中國而言,對于什么是新經濟還沒有一個完整而統一的答案。我們理解中國的新經濟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兩個部分。

新經濟首先是創新經濟,主要指靠研發、靠新技術、靠新產業等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活動。這類經濟活動帶來的增長動能在任何時代、任何發展階段都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其次,新經濟是傳統經濟活動通過業態融合所衍生出來的新業態經濟。這一類經濟活動雖然看起來并不新,但因為業態融合的特點也就具有了新經濟屬性。

新業態經濟很難再套用傳統的三次產業劃分。比如,在一個非常偏遠的農村,一些農戶可能從事的是傳統農業生產,但他們可能又開有網店,是電商,同時還可能經營農家樂,提供觀光旅游服務,這樣的經濟體創造的經濟活動應該歸類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呢?顯然,歸于任何一個產業都很難,因為這樣的活動體現了業態的融合。通過業態融合而產生的經濟活動實際上就是一種新的經濟。而創新經濟和新業態經濟兩個部分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當前中國的新經濟。

從新經濟的角度去理解勞動力市場,恐怕就能在就業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聯性上做出更合理的解釋。中國目前每年新增勞動力數量大概在1500萬~1600萬之間,和過去相比一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新增勞動力中大學以上畢業生所占比例已接近一半,這個比例今后還要不斷提升。這意味著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轉變,因為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對應的勞動力結構在十幾二十年前都是初中以下的畢業生,而現在以大學畢業生為主的新增勞動力顯然與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不適應。當然,現在勞動力素質和勞動力結構的轉變也為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

當前勞動力市場大學生就業矛盾也是新舊經濟轉換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畢業生自身素質和技能與產業結構演化升級要求不匹配,非重點院校、中小城市、欠發達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同時,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也制約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技能缺乏使得大學畢業生一開始進入到市場后無法得到充分的個人發展。今后的經濟發展,人力資本一直并將仍然是一個穩定推動因素,更需要基于更廣闊的視角來積累人力資本。

從全世界來看,經濟增長與全民技能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顯著的直接關系,技能也是21世紀個人幸福和經濟成功的關鍵驅動力。缺乏正確的技能投資,人們將處于社會的邊緣。技術進步不斷轉化為經濟增長。如果技術進步不轉化為經濟增長,知識經濟在中國將無法持續增長。

什么是21世紀需要的技能?綜合各類研究,普遍認為第一重要的是閱讀認知能力,其次是計算能力,第三是科學能力,第四是計算機方面的技能,第五是金融方面基本的素質,第六是文化方面的素質,當然還包括進取心、努力程度等技能。可以看到,有些技能和我們平時所理解的距離越來越遠,這些技能更多地和一個人的品質、態度甚至敬業精神有很大關系。只有掌握了技能才能使生活變得更好,才能真正驅動經濟發展。中國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實現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實現經濟的成功轉型和升級。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人力資本的改進、技能的提升非常關鍵,我們必須不斷拓展人力資本積累的途徑,從而為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支撐。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新經濟 增長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亚洲欧美国内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一本中文字幕 | 日韩免费码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