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顧雪非:向更加成熟的全民醫療保障制度邁進
中新網北京3月6日電 “十三五”醫改規劃提出: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和綜合監管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對此,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醫療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顧雪非指出,醫改更加強調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重點任務和具體路徑更加清晰。他從三個方面就全民醫療保障體系進行了探討。
一是理想的醫療保障制度,公平、可持續是基本要求。
顧雪非表示,公平原則在籌資和服務利用兩方面的要求不同?;I資應遵循累進性,根據個人支付能力進行籌資,即收入越高繳費也應越高。服務利用公平指居民按照其實際需要利用服務,不受收入水平、地域等因素影響。所以待遇強調均等,和繳費額度并無關聯。也就是說,通過制度安排要去除居民利用醫療衛生服務的經濟障礙,實現“按需分配”。
社會醫療保險的基本原則是互助共濟,實質是一種在醫療衛生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即低風險(健康)人群補貼高風險(患病)人群;高收入人群補貼低收入人群。因此人人都有參保的義務,應避免出現健康人群不參保而患病群體積極參保的“逆選擇”行為。
他說,醫保設置“共付”(自付)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籌資,而是為了防范“道德風險”,即從制度設計上防止個人不合理地過度利用醫療衛生服務。
另外,可持續性則是要求建立穩定的籌資增長機制,以應對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城鎮化、人口流動帶來的支出增加,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
二是我國全民醫保制度的成就與挑戰,盡管成績斐然,但離理想的醫療保障制度尚有距離。
1998年我國開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改革,2002年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制度,到2007年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再到2016年決定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框架從“1”到“3+1”再變為“2+1”,時間見證了中國速度。
近年來我國基本醫保覆蓋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基本實現了基本醫保全民覆蓋。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2003、2008、2013年城鄉居民的住院率分別是3.6%、6.8%、9.0%,大幅上升;應住院未住院率分別為29.6%、25.1%、17.1%,持續下降;應住院未住院原因經濟困難占比為70.0%、70.3%、43.2%,新醫改后明顯下降。
顧雪非指出,盡管成績斐然,但離理想的醫療保障制度尚有距離,在公平性、可持續性、適應流動性等方面還存在不足。
公平性的問題表現在:籌資公平有待改進;職工和城鄉居民兩大群體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待遇不同;災難性衛生支出發生概率較高??沙掷m性的挑戰表現為:城鄉居民醫保、醫療救助尚無穩定籌資增長機制;分級診療制度缺失;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增加了基金超支風險。適應流動性的挑戰是:人口流動、城鎮化進程對醫保管理和服務帶來了新的要求,異地就醫的要求除了通過聯網實現即時結算,還要面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籌資差異、就醫流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十三五”醫改規劃全民醫保體系建設有五方面內容,一是健全基本醫保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二是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三是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四是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五是推動商業健康保險發展。顧雪非表示,這五方面內容概括了政府應對全民醫保面臨的公平、可持續方面的挑戰,促進體系高效運行的策略、路徑和措施,前景可期。
三是醫保的綜合功能和“三醫”聯動,“三醫”聯動是多項改革系統聯動推進。
顧雪非表示,發揮醫保在醫改中的基礎性作用已成共識。醫保既是醫藥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醫藥衛生體系內,醫保的制度安排涉及籌資、支付等核心內容,對籌資公平性、群眾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疾病經濟負擔等有直接影響?;I資機制和支付方式的設計,既能影響供方的行為,又會影響需方的行為;醫保對醫療費用的控制和醫療服務質量的監管對衛生系統績效有重要影響。
而基本醫保的保障范圍,實質上劃定了基本醫療服務的邊界。即將實行的醫保藥品支付標準、醫保藥品談判機制等,則將使醫保與醫藥的關聯度變得更為緊密。簡言之,隨著醫保的角色從被動的償付參保人醫療費用(后付制),轉變到主動購買適宜的醫療衛生服務(預付制),醫保的作用就從單一的分散參保人的疾病經濟風險逐步擴展到影響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改善衛生系統績效、促進人群健康等綜合功能,醫保與醫療、醫藥的關聯度就隨之愈加緊密。
顧雪非指出,“十三五”醫改規劃繼續強調堅持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要求按照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的要求,統籌推進管理、價格、支付、薪酬等制度建設,提高政策銜接和系統集成能力?!叭t”聯動,不是哪一項改革措施單兵突進,而是多項改革系統聯動推進。無論是醫改,還是健康中國建設,醫保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完)
編輯:趙彥
關鍵詞:全民醫療 保障制度 十三五 醫改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