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互聯網+制造業服務化”融合發展

2017年02月27日 12:27 | 作者:童有好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互聯網+制造業服務化”融合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 童有好

制造業服務化是制造企業由提供產品制造為核心向提供產品、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并重轉變的過程,既滿足了客戶個性化需求,又延伸了制造業價值鏈,并且促進了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過渡。同時,“互聯網+”正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當前,互聯網與制造業正深度融合,全球制造業服務化趨勢日益顯著,并重塑著制造業競爭格局。我國制造業長期處于國際價值鏈的中低端,為此,需要緊抓當前“互聯網+”帶來的重大機遇,本文歸納總結了實現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的基本思路,并提出相關建議,以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提供思路。

fb2a8a69a5db4354a0acecadfe708a5d_th

一、 制造業服務化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

(一)服務化是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制造業服務化是實現創新發展的一種先進制造模式,是制造業的升級,是以制造為基礎,以服務為導向,使制造業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從國際制造業發展看,服務化已成為引領制造業產業升級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如,耐克、米其林輪胎等企業,通過產業鏈重組,逐漸將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出去,從而集中人才、物力、財力開展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品牌維護、客戶管理和流程控制等,從制造企業轉型為服務提供商。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以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為搶占經濟制高點,掀起再工業化浪潮,重新審視制造業戰略定位,加快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發展,制造業再次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近年來,我國較為重視發展制造業服務化,在市場需求和政策推動下,一些行業龍頭企業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制造業服務化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在裝備制造、通訊設備、信息技術、汽車、智能設備等領域涌現出一批成功的案例。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制造業服務化的認識仍在起步階段,制造企業服務化水平普遍偏低。一方面,我國制造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的加工組裝環節,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使企業對生產性服務業需求不足,主要停留在批發零售、倉儲物流等低端服務領域;另一方面,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都不具備足夠的服務化轉型能力,在價值鏈延伸、提供集成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產品定制服務等方面仍不足,核心競爭力沒有得到有效提高。

(二)產品上附加服務成為制造業服務化的基本模式

當前,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的基本模式是依托產品附加服務,即核心技術服務化。如,羅爾斯—羅伊斯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制造企業,嘗試不直接向用戶出售發動機,而以“租用服務時間”的形式出售,依托飛機發動機,擴展發動機租賃、保養、維修和數據分析管理等服務,發動機一旦出現故障,由羅爾斯—羅伊斯公司修理。目前,公司銷售的現代噴氣發動機中一半以上都簽訂了服務協議,增加了服務業務收入。

相對而言,我國制造企業受傳統粗放式工業發展思維模式影響,加上沒有掌握差別化的核心技術,普遍存在重規模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重批量生產輕個性化定制、重產品輕服務的現象,在產品上附加服務能力有限。同時,由于開展服務業務需要大量的資金與人力支持,短期投入較大,而長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如市場風險、技術開發風險、經營風險等,導致制造企業在產品上附加服務動力不足。

(三)研發設計和整體解決方案是制造業服務化的重要內容

當前,制造企業要想站住腳,就必須加快技術和產品研發,抓住市場發展變化趨勢,在不斷創新中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意識到功能設計在產品研發中的重要性,認為研發不再僅僅只是技術改進,而是要在研發中融入設計,使產品功能與外觀設計更為和諧統一。此外,整體解決方案不僅向客戶提供產品銷售,還提供相關的售后安裝服務、使用培訓服務、維修保養服務和金融保險服務等,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節約了成本,更增加了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制造業服務化的目的是實現價值增值的最大化,而研發設計和整體解決方案正成為創造制造業價值創造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數據表明,制造企業提供的服務中研發設計和整體解決方案占近40%,總體看,制造業正在從產品導向向研發設計和整體解決方案導向轉變。

我國制造業經過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了門類齊全、相對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但大多數制造企業較為急功近利,對于開發核心技術投入不夠,為客戶提供的服務較少,關注更多的是短期內如何快速占領市場,設計水平仍較低,尚未形成提供差異化、個性化集成服務的技術支撐,難以提供獨創性的產品和服務,區域和行業發展不平衡,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能力和水平更低,直接影響服務化轉型的程度和效果。

(四)服務成為制造業價值增值的主要環節

制造業服務化將價值鏈由以制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在產品附加值構成中,制造環節占比越來越低,而服務增值卻越來越高。相關資料表明,跨國公司產品生產創造的價值僅占總價值的1/3左右,而基于產品的服務卻占2/3。服務化促進了制造業在發展模式和產業形態上的根本性變革,為制造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以汽車產業為例,在成熟階段,單純的汽車制造投資回報率一般不到5%,而圍繞汽車進行服務投資的回報率卻高達10%左右。與產品相比,服務的可模仿性更低,制造企業可以通過服務提升經營的差異化程度,提高顧客忠誠度和盈利能力。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服務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而言,制造企業主要集中在價值鏈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制造環節,產品附加值較低,特別是出口導向越高的制造業行業,由于參與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層次較低,加工貿易的出口比重仍然很大,往往不傾向于通過服務化來提高增加值水平。總體看,我國制造業結構中一般加工制造占較大比重,服務化剛剛起步,只有在制造中積極融入服務,向價值鏈“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才能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并實現更高的附加值。

(五)發達國家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力度更大

服務化是全球制造業價值鏈的主要增值點,是國際產業競爭的焦點,也是制造企業走向高端的戰略必爭領域。因此,發達國家重視從國家戰略層面推動制造業服務創新。如,芬蘭在2005年就先后部署創新制造、創新服務、創新運營模式等三項工作計劃;歐盟把發展“高附加值的歐洲制造”和“知識為基礎的工廠”放在制造業創新的突出位置;日本重點營造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相應的行業標準;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更是把制造業服務化作為戰略核心。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發達國家制造業服務化進程更快。根據調查公司AndyNeely的數據,發達國家制造業服務化的水平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如美國制造業服務化企業占制造企業總數的近60%,而一般發展中國家這一數據不到10%。

近年來,我國在深化服務領域體制改革、降低服務業門檻、擴大出口退稅政策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制造業服務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尚存在一些制約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的因素,如適應制造業服務化的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缺乏復合型高端人才成長環境;促進制造業服務化的政策環境有待完善;缺少統一的制造業服務化統計口徑和標準;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復計稅、稅率偏高問題等。為此,需要提高對發展服務業的認識,改變“重制造、輕服務”的思維慣性,進一步加大對制造業服務化的政策支持與引導力度。

(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服務化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應用,極大地增強了產業發展的社會化、專業化趨勢,使企業內外經濟聯系大大加強,在能源、原料、研究開發、生產合作、產品銷售、售后服務和信息反饋等方面,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程度日益加深,也增加了對金融、物流、廣告、咨詢、信息、檢驗、認證、培訓、租賃、維修等服務的需求,使服務要素成為制造業企業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要素,從而促進了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關聯性和協同性。眾包設計、網絡協同研發、基于工業云的供應鏈管理、網絡精準營銷、便捷化電子商務、全生命周期運維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涌現,使服務價值進一步倍增。不僅有許多大公司借助互聯網實現了服務化轉型,眾多中小企業憑借云計算、云服務平臺,為顧客提供與其實物產品密切相關的服務,甚至是完全的服務產品,大幅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目前,我國具備了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的優勢,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但在推進過程中,仍存在傳統工業化思維盛行、對“互聯網+制造業服務化”的認識不足、制造企業能力有待提高、特別是互聯網應用基礎薄弱等問題。互聯網技術正處于快速升級、持續換代的發展階段,由此將帶來系統兼容、標準規范、升級維護、計算機病毒、網絡攻擊、網絡竊密等一系列潛在風險和挑戰,嚴重影響了我國“互聯網+”與制造業服務化的融合進程與深度。

二、 實現“互聯網+制造業服務化”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

(一)依托互聯網提高服務性要素在制造業中的作用

互聯網可突破地域、組織的限制,能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形成跨領域、網絡化的協同創新平臺,通過信息、知識和創新資源的共享、集成、利用和再創造等方式,使研發設計、生產管理、人員培訓、商貿物流、金融擔保、檢測認證等服務性要素在制造業的全部投入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實物形式生產要素比重逐漸下降,推進制造企業進一步提高效率和效益。同時,基于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精準化的供應鏈管理和便捷的電子商務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提高產品、服務的交易效率和便捷程度,提升綜合競爭力。如,通用電氣公司通過大力發展資本服務業務,為其工業部門提供發展動力,使“技術+管理+服務”創造的產值占公司總產值的70%以上。

(二)依托互聯網提高產品附加服務

依靠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將傳感器、軟硬件系統“嵌入”產品和裝備中,提升其性能和智能化水平,使制造企業實現從機械產品向智能產品轉變、從提供產品向提供基于產品的服務轉變。如,各種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都是運用傳感器及互聯網技術,提升硬件產品的功能。在這方面,作為原本是搜索引擎業務提供商的谷歌是最好的案例,通過開發大量基于互聯網的產品與服務,谷歌的創新更多的是基于硬件設備,包括智能眼鏡、無人駕駛汽車等,成為互聯網技術和制造業融合創新的前沿。

(三)依托互聯網實現個性化服務

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爆發式發展推動下,消費者通過廣泛、實時參與生產和價值創造的全過程,使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企業價值鏈主導權從生產商、流通商轉到消費者手中,制造企業的戰略制定、商業模式設計、業務開展、組織設計和企業文化建設等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借助移動終端、網絡營銷、社交平臺等新業務、新技術實現與用戶精準互動,推進定制化、柔性生產、快速響應,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個性需求。如,尚品宅配通過云中心進行客戶大數據分析,對市場進行預測,提煉出用戶群共性需求根據,既實現了個性化制造,也實現了批量化生產,板材利用率可達90%以上,節約了成本。

(四)依托互聯網開展遠程運維、監控服務

在新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制造業企業紛紛利用互聯網工具拉近與終端客戶之間的距離,通過開展遠程運維、監控服務,實現產品運行的穩定性、效應最大化,以實現與其他傳統制造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如,陜鼓動力公司通過在設備上增加通信功能,進行遠程在線監測及故障診斷,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與其企業控制中心連接,由技術專家診斷,有針對性地提供咨詢、維修等服務,大大降低了用戶維護檢修成本,不僅提高了產品附加值,而且實現了從制造產品為主向提供工程承包和遠程運維服務轉變。

(五)依托互聯網創新產品營銷服務模式

隨著互聯網向縱深推進以及移動終端快速普及,電子商務正從消費領域向制造行業迅速拓展,從傳統的交易平臺向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物流配送、金融租賃平臺等拓展和轉型,交易效率和便捷化程度正成為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卡特彼勒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工程機械生產企業,為扭轉其在競爭中面臨的不利局面,進行了戰略轉型,構建了遍布全球的零配件多級供應網絡,為客戶提供技術支持、使用培訓、維修保養等服務,使競爭能力持續提升。

(六)依托互聯網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隨著制造業產業鏈的不斷豐富完善,客戶需求已從單一的產品向產品+服務方向升級。能否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已成為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和應用,制造企業進一步創新服務模式,向客戶提供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安裝維護、人員培訓等一體化服務及系統化的產品整合,進一步擴展業務,實現競爭優勢逐步轉向在產品全生命周期向顧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如,華為公司按照客戶需求,構建專業、客戶支持和培訓服務三大水平化服務體系,并根據行業特點構建垂直化服務解決方案,以及整合渠道能力和資源構建聯合專業服務解決方案,滿足復雜場景的客戶需求。

(七)依托互聯網實現服務型戰略轉型

隨著成本的上升和競爭更為激烈,加工制造環節的附加值越來越低,為此,許多知名的大型制造企業重組產業鏈,不再把加工制造作為經營重心,轉而向客戶提供產品研發、品牌維護、市場營銷、現代物流、融資租賃等服務,轉型為服務提供商,如通用汽車的服務業在整個利潤鏈中已占六成以上。而部分制造企業在推廣應用互聯網過程中,衍生出信息咨詢、系統集成、運行維護等一系列專業性服務。如,遠景能源原本是風機制造企業,依托智能風機轉型為能源互聯網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管理超過1000萬千瓦的新能源資產。

(八)依托互聯網發展平臺化服務

為提升核心競爭力,許多制造企業將內部有關產前、產中或產后的部分服務功能獨立出來,外包給其他企業完成,由此,產生各類平臺型服務機構,專門為制造企業提供研發設計、加工制造、人員培訓、市場銷售、融資租賃等服務。互聯網的深入應用,為平臺化服務提供更為便捷的渠道和更加豐富的內容,如北京“工業云服務平臺”就以較低成本,實現了企業間產品設計、工藝規劃、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組織銜接與互動協同,為中小企業特別是制造企業信息化提供共性技術、支撐保障、技術交流等服務。

三、 實現“互聯網+制造業服務化”融合發展的建議

我國制造業長期處于國際價值鏈的中低端,亟須借助“互聯網+”契機,進行服務化融合和轉型,實現轉型升級,為實施“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一)政府應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第一,加快服務業壟斷行業改革。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建立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形成公平競爭環境;減少不必要的前置審批和資質認定條件,鼓勵制造企業發展相關服務業;支持裝備企業取得工程和設備總承包資質,積極拓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對制造業服務化衍生出的信息技術系統解決方案、3D虛擬仿真設計、逆向信貸等新興服務業態,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第二,開展試點示范。選取一批在服務化創新模式、實施路徑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突出特色的試點示范制造企業,及時總結,形成經驗和模式,進行大范圍推廣;引導制造企業以服務產品全生命周期為目標,做好技術支持、故障診斷、檢測、維護、保養等產業鏈延伸服務;鼓勵制造企業開展融資租賃、消費信貸、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等便利交易過程的服務;加快開展制造企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培育在線監測、遠程診斷、全生命周期追溯等典型案例;推動建立第三方認定服務體系,引導制造企業開展符合性認定。

第三,強化財稅、金融政策支持。降低稅率,解決目前生產性服務企業普遍存在的稅負過重問題;在工業轉型升級資金中設立制造業服務化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制造企業進行服務創新,以及促進制造業服務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政府采購加大對制造業服務化的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信貸產品和服務,為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第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緊密跟蹤全球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新趨勢,認真研究借鑒;支持制造企業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生產基地,搭建全球創新網絡;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鼓勵和支持與互聯網密切結合的跨國公司、國際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鼓勵制造業企業開展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服務貿易,推動技術、服務外包、會展、貨代等重點領域服務外包發展;支持國內相關組織和企業參與相關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與修訂。

(二)制造企業應積極進行服務化轉型

第一,強化制造企業核心能力建設。一是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構建一套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先進的企業文化。二是制訂科學有效的發展戰略,激發組織成員創造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三是善于積累資源,擁有獨特的優勢和能力,如品牌、企業文化、營銷網絡、客戶關系管理等。四是加強企業技術和專利建設,提高面向服務的技術開發能力。五是加強企業運營管理體系建設,使人、財、物、知識和技能到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在投入產出、風險控制、運營管理等方面為服務創新提供支持。

第二,制定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在對各業務流程進行梳理、整合的基礎上,擬訂統一的“互聯網+”戰略規劃,并成為企業的核心發展戰略;成立集企業經營和信息技術為一體的信息化管理部門,負責實施戰略規劃;設立CIO(首席信息官),成為企業的重要高層管理者;形成有效的信息技術服務管理體系,高度重視信息和數據資源的挖掘與應用。

第三,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實現服務化轉型的重要保障,其前提是把物理設備和相關人員連接到互聯網上。在產品層面,通過嵌入信息系統,使產品具有感知、信息傳輸、控制等功能;在機器設備層面,利用軟件技術提高機器的智能和性能,讓物理設備具有計算、通信、精確控制、遠程協同和自我管理功能;在車間層面,機器設備之間要互相通信和協作,提高生產線的協同水平;在企業層面,根據供應鏈情況和市場需求,面向具體的生產任務,實現多個車間、多條生產線之間生產資源的統籌優化和調度;在人與機器層面,實現所有制造系統、設備都與人互聯。

第四,持續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產品設計、技術開發、信息服務等投入的比重,圍繞增強產品功能,再造業務流程,培育新的業務形態;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工程總承包和供應鏈管理、網絡精準營銷、遠程在線監測和運維等商業模式;發展技術支持和設備監理、保養、維修、改造等專業化服務,提高設備運行質量;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可探索建立財務公司,拓展融資租賃等新業務。

(三)社會機構應做好支撐和服務

第一,培養專業人才隊伍。發揮高校、職業教育機構等的作用,設立制造業服務化相關學科,建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著力培育既懂制造業,又懂服務業,還懂互聯網運營模式的領軍人才;大力發展實訓教育,為制造業服務化提供技能型人才;為制造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機制,為服務化轉型提供人才支撐。

第二,提高支撐服務能力。相關服務機構之間要加強合作,對產品開發、生產、銷售、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相關資源進行整合,提供標準、規范、可共享的云制造服務模式;研發設計、檢測認證、電子商務、金融擔保、培訓教育、融資租賃等服務機構,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大力開拓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互聯網服務業,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

第三,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服務機構面向中小企業開展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基礎工藝研發和集成,建設生產、檢測、認證等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立互聯互通機制,協同為中小企業提供綜合性服務;大力支持各類公益性、服務型、開放式的中小企業服務聯盟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深層次、專業化、高性價比的服務;鼓勵開展適合中小企業新要求的網絡基礎設施服務,積極發展網站與公眾賬號建設、數據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務。

四、 總結

在“互聯網+”時代,應改變“先發展工業、后發展服務業”的落后思想,樹立制造與服務融合的發展觀,制造業服務化過程是企業持續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過程,沒有創新引領很難實現服務化轉型。

編輯:劉小源

01 02

關鍵詞:服務 制造 制造業 企業 產品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综合国产欧美一区 | 在线不卡日本v二区707 | 永久电影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中文高清乱码 | 激情六月激情网久久 | 欧美.亚洲.日本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