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三明樣本:嚴控不合理醫療費用
福建省三明市醫改自2012年啟動以來,已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記者日前采訪的多名業內人士認為,縱觀三明醫改幾年來的實踐,其精髓在于“認識到位,動員了一切支持改革的力量”。不過,三明醫改也是一個“騰籠換鳥”的艱難過程。推進醫改關鍵在持續嚴控不合理醫療費用,規范醫療行為,同時“強基層、強服務”。
“醫改之路是艱巨的,一旦啟程,就不要想打退堂鼓,咬緊牙關走下去就是光明!”多名三明醫改設計者、親歷者告訴記者,三明醫改的精髓在于始終沒有背離初衷,動員一切力量參與到設計制度、支持改革中來。
三明市衛計委主任包著彬表示,三明醫改首先樹立了正確認識:“醫改是漫漫長路,絕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只能遵循醫療事業發展規律扎實穩妥推進。曾有些地方來交流時表示,‘強基層’恨不得5年內出成果,我跟他們說,培養一名成熟的全科醫師至少是10年起步,很多舉措10年甚至20年才能逐步顯現成效,所以改革者本身一定要懂醫療規律。”
一名在三明參觀學習的安徽六安地方干部說:“三明醫改,政府敢于主動承擔起基本醫療保障的民生責任,理順管理體制,打破多頭管理局面,從擠藥品虛高水分出發,結余醫保基金用來推行薪酬制度改革等,是一步步環環相扣的。它的靈魂是‘改革目標明確,從最關鍵的問題入手,一把手主抓,才能整合三醫,強有力推進’。”
三明醫改辦提供的一個數據證明了醫改的成績:“改革4年后的2015年,三明公立醫院總收入23.61億元,比改革之前增長了6.71億元,但醫務性收入卻增長了8.55億元,達到了15.3億元。這意味著不但把四年增加的6.71億元全部變成醫院實際收入,還把改革前總收入里面的藥品耗材再擠出2億多元變成醫院實際收入。”
三明醫改參與者、福建省醫保辦主任詹積富說,醫改也是一個不斷推進醫藥、醫療、醫保領域反腐工作的過程。“醫改開展以來,我們先后對極少數院長、科室主任的違規違紀行為進行了處理。懲治極少數,最終是為了規范大多數,目的還是為了讓群眾樹立正確就醫觀,真正得實惠。”
多名受訪者告訴記者,三明從最初“單兵突進”到如今“落地開花”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難題。站在改革的轉折點,如何確定下一階段目標與重點,在考驗著醫改的持續性和實際效益。
“三明醫改上升為國家典型以來,前來參觀的各地考察團絡繹不絕。但我們心中最清楚,改革永無止境,有不少問題在改革中會不斷出現。”三明市衛計委副主任于修芹說。
一是“強基層”依舊任重道遠。于修芹說:“雖然三明一直通過種種措施鼓勵群眾有序就診,分級診療,但是目前這個目標還難以實現。究其原因,一是上級醫院依舊存在盈利沖動,大小病患‘通吃’現象短期內無法徹底扭轉;二是基層醫院在人才、技術方面依舊薄弱。現實中,我們推行的雙向轉診往往成了‘轉上不轉下’,其根源在于上下級醫院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導致銜接不順。”
二是“單兵突破”,與既得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仍在繼續。曾經長期在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工作的詹積富說,福建省占全國藥品招投標市場份額的約3%,而三明占全省的份額又只有3%。這就導致了在藥品招投標方面,三明由于體量太小,一些藥企和醫藥代表寧愿選擇放棄三明市場,也不愿意通過談判把價格降下來,給醫改增添了不少困難。
三明針對這一現象,成立了“藥品耗材聯合限價采購三明聯盟”,旨在通過聯合兄弟城市“抱團議價、共享資源”以爭取更多話語權。目前,已經有近30個城市加入聯盟。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也表示,三明醫改是一個“騰籠換鳥”的艱難過程。推進醫改關鍵在持續嚴控不合理醫療費用,規范醫療行為,同時“強基層、強服務”。
“‘籠子’騰出來以后,‘鳥’一定要放進去,指的就是醫療服務這塊的價格要跟得上,要真正讓醫護人員享受符合勞動付出價值的合法收入。少數醫護人員過去長期習慣了開大處方拿回扣,醫改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作為對策,他們可能會轉變開藥方式,甚至與藥店進行抽成交易,讓病人來反對你的改革。”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溫立新坦言。
這就需要持續完善制度設計,整合“三個醫保”。三明市去年7月成立了醫療保障管理局,將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管理局有關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管理職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有關藥品集中采購管理職責,市財政局有關擬訂醫保基金、生育基金的預決算(草案)職責,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有關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市本級定點零售藥店的資格審查、管理等職責進行整合劃入。
詹積富說,目前福建省已經成立了省級醫保辦,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全國層面“三個醫保”還沒有統一,在具體的操作上,經常還會遇到一些問題。
第一,加強公立醫院的內外部管理,特別是加強內部財務核算與成本控制管理,對于公立醫院長期存在的弊端進行持續改革。“醫改不能只想做增量文章和取消加成以后如何補償,更要想著如何做好存量文章,從現有存量(醫藥總收入)里頭去提高含金量,爭取更大的效益。”于修芹說,三明為了加強醫院內部管理,從今年起,開始探索往縣級以上公立醫院派駐總會計師和臨床藥師,發揮他們在財務管理和臨床藥品使用方面的監督作用,進一步規范診療行為,控制醫療浪費現象。
第二,持續“強基層,強服務”。三明尤溪縣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毛祖冠建議,“鑒于基層醫療機構缺人才的現狀短期內難以得到緩解,建議用鋪開‘急救網絡’的思維開展基層醫療服務。例如,每個山區縣劃為若干片區,片區內最大的鄉鎮衛生院配備急救車和基本急救藥物,一旦有村民發病,可以第一時間趕到參與急救,并和縣醫院及時對接,挽救患者生命。此外,在山區偏遠山村不必派駐村醫,而是將村醫‘鄉管村用’,平時在鄉鎮衛生院坐診,每周固定時間回到村里為村民提供門診、輸液等服務,解決‘網底’問題。”
(記者仇逸、鮑曉菁、陳弘毅、王大千、姚友明、肖思思、胡浩)
編輯:趙彥
關鍵詞:三明醫改 不合理醫療費用 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