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幼兒園階段就瘋狂培訓 誰制造了家長的教育焦慮
掃除教育焦慮
違背了“為了孩子”這條規律,就背離了根本
“在教育恐慌的氣氛下,最可憐的是孩子,原本應該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段,小孩子卻不得不上這個班、那個班,他們現在缺少很多體驗,而這些體驗對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楊樹波說。
如果深究教育恐慌的根源,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與法學院教授刁生富分析認為,國家在教育投入上的不足帶來基礎教育的不均衡發展和教育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進而引發家長對有限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在以“分數論英雄”的指揮棒下,有條件的家長擠個頭破血流都希望給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以便日后能讀好的大學,找好的工作。
“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中,每個孩子入學的門檻并不相同:有的孩子交錢就能進,有的孩子通過入學筆試和面試才可以進,有的學生要有才藝特長才能進,學校利益相關者的孩子也可以進。”刁生富說。
在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可能現狀還不夠好,但教育的改革還在不斷深化,教育資源也在不斷均衡,過于焦慮的家長們需要好好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生不是短跑比賽,而是一場馬拉松,總想著贏在起跑線上、拼命地沖刺,效果就一定好嗎?讓孩子一直保持著緊張的狀態就真能得償所愿嗎?畢竟我們要的不是一臺學習機器,而是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如果用20年后的眼光看現在,就不會為沒上補習班而心虛,風物長宜放眼量,各位家長還需三思。
“雖然國家不斷改革考試制度,各省也都積極響應以確保人才選拔的綜合性,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一紙成績’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評判標準,特別是在升學考試的關鍵時候還得拿分數說話。”北京市一家輔導機構的王老師告訴記者,“家長送學生上補習班是想讓孩子除了課堂學習之外能比其他孩子多學一點,這樣才有機會在升學考試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很多家長認為,雖然現在大學擴招了,但要想上好大學,競爭依然很激烈。高分才是名牌大學的敲門磚,因此想方設法提高孩子學習成績。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雖然補習熱在表面上看是相互比較的結果,但根源還是在評價。“以分數作為標準評價太單一,只有建立專業團隊,綜合評價學生的學業、社會活動等多方面能力,并采取招生與考試分離的制度,才可能剎住補習熱”。
與此同時,正因如此,“減負”這個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討論的老話題,今年又被賦予了新的熱點。1月17日,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上海人代會小組討論上首談“減負”后兩天,就連遠在千里之外的陜西省教育廳都跑來湊熱鬧了。陜西省教育廳在官網首頁轉發陜西教育報刊社文章《今天我們該如何看“減負”》,深度剖析“減負絕不僅僅是教育部門一家之事”這一觀點。
在上海人代會上,韓正說,義務教育“都是為了孩子”。如果政策和方法背離這條規律,就背離了根本。培訓如果不符合這個規律,肯定不允許,“(給)三年級孩子培訓初中的內容,行么?這就是違背了規律,擾亂了教育的體系”。
韓正說,家長們不了解培訓機構背后的情況,是什么人在辦,“黨和政府只有把這個市場管好,才能體現出我們社會的公平正義。今年,代表們如此關心這個問題,市委市政府一定會把這個問題抓好”。
“事實上,當假期培訓班需求旺盛時,縱使校內減負,學生的整體負擔仍不會輕下來。因為校外增負會對沖校內減負的效果。這就要改變從中小學就掐尖、競爭白熱化的局面——最近有媒體報道,有家長為學生準備的小升初簡歷達到30多頁,著實驚人。改變這種局面,也有賴于中小學階段升學的按名次排序投檔錄取的評價選拔體系的改變。其實,這個問題也是老問題了,可只要依舊存在,就還有強調去弊布新的必要。”教育學者熊丙奇說。
即使如此,在采訪結束后,黃小玲給記者發來這樣一條微信:“每一類培訓班都有讀的必要,因為每個教育階段都有不同的痛點,都是家長們焦慮的地方。這幾年大家都在拼命往重點小學擠,因為很多小學提前錄取,就相當于選拔好的孩子。幼升小是考思維訓練,小升初是奧數和英語,到了考高中,提前錄取的好學校要看證書,這些是學校不教的。你問我為什么焦慮?因為這些都逼著我不能不焦慮。”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孩子 家長 教育 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