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回家路上的你 會不會也在擔心“鄉愁沒了”?
實踐:花園城市、海綿城市、蔓藤城市會是未來城市樣本嗎?
那么新的問題來了,增量的中小城市如何選擇有特色的發展模式和路徑?
近些年,國內城鎮規劃建設中,花園城市、海綿城市等理念受到關注,這些“未來城市模型”的核心理念包括科學規劃、突出園林綠化,強調城市的“彈性”、城市居民和自然的和諧共處。
春節前,崔愷在貴州黔西南一個幾乎隱匿在山間的樓納村里忙碌著,他參加了黔西南州萬峰新區的規劃項目。實踐中,越來越多的知名建筑設計師、規劃專家“上山下鄉”,投身鄉村建設。
地方政府樂見他們的到來,希望帶來新的發展理念,破解二元結構,探索出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用貴州黔西南州藝龍新區管委會主任田濤的話說,目標是實現“生產空間節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住、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但雙方也會出現意見分歧。“我們開始畫圖時一些當地的規劃專家擔心路不是橫平豎直,開車是不是不方便,路是不是不夠寬”,崔愷回憶說,但是我們做過測算,按照當地的規模,問題不大。不一定復制大城市,路修得筆直,環越來越多,但是車開不快。”
“我們還曾經在浙江昆山的兩個村子做改造,原本規劃是全部搬遷蓋成別墅,后來通過溝通,政府聽取了我們的改造方法,開拓社區文化建設,搞些民宿,在村民自己房子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現在老百姓自發的比以往更積極的做自己家的改造”。
這些基于原有村落形態進行改造的規劃圖,呈現出形似“蔓藤”的路網格局和團組式的空間形態:“葉片”有大有小,由“葉脈”式的路網串聯,避讓出農田和景觀,團組里有小網格,對外幾處接口。崔愷的設計方案最終得到地方政府的認同,后來他想,能不能把這些經驗梳理成新的規劃策略?
“一是城景共融,塑造看得見山水的城市格局;二是組團式布局,傳承聚落打造小鎮;三是功能混合,檢討大城市因功能分區造成的交通負荷,分組配套激發活力;四是自由路網,改變以往橫平豎直方格網的規劃思路;五是盡量保留農田,延續生態農業的景觀和現狀。”崔愷把這種保護自然環境有機生長和人們自我約束式限制利益和欲望膨脹的規劃策略,稱之為“蔓藤城市”。它適用于鄉村、中小城鎮和大城市周邊新區的規劃建設。
編輯:梁霄
關鍵詞:回家 擔心 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