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讀圖今日讀圖
回家的路有多遠?十張圖看春運變遷
左圖:渴望與家人團聚的旅客在廣州火車站站前廣場排起長龍(1995年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 右上圖:長沙火車站售票窗口前,旅客王海燕得知想要購買的長沙至廣州的臥鋪車票已經售完,倍感無奈(2013年1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 右下圖 2016年12月15日,旅客在江蘇蘇州火車站自助售票機上購買火車票。(王建康攝)
搶票“戰(zhàn)場”前移
出行需求短時間內幾何級數(shù)增長,無論是增加運力還是出行方式多樣化,都無法改變“僧多粥少”的結構性矛盾。“一票難求”因而一直是春運的第一大難題,徹夜排隊買票、從黃牛手中買高價票等曾是很多人的春節(jié)“痛點”。
如今這一幕得到改觀。互聯(lián)網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帶來的深刻變革,改變了春運搶票格局,“提前購票,到點候車”成為常態(tài)。其中,網絡售票漸成售票主力。
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營運部副主任黃欣上月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稱,目前互聯(lián)網購票已經占到總購票量的70%,而手機客戶端購票又占到互聯(lián)網售票的70%。
另一方面,隨著鐵路運力持續(xù)提升,春節(jié)“走得了”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春運旅客發(fā)送量連續(xù)大幅增長,增幅已經連續(xù)4年超10%。
搶票“現(xiàn)場”遷移到網上,再加上運力提升,原來人潮洶涌的售票大廳相對以往自然會有所“冷清”。“ 實際上,這兩年國慶假期鐵路日均旅客發(fā)送量都大大超過了春運。春運已經不是國人出行最密集、火車票最搶手的時段了。”黃欣說。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回家的路 十張圖 春運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