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張占斌:破解中國經濟“重大結構性失衡”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指出,明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是“穩中求進”。如果還需要再強調什么,那應該再加三個字:“防風險”。如何實現“穩中求進+防風險”?就是要下決心破解中國經濟“重大結構性失衡”之難題。這個難題,一些大國也曾經遇到過,我們不回避矛盾,要敢于亮劍闖關。現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內容,對一些新精神新提法進行解讀。
其一、對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更加明確的揭示
會議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明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可以說,中央經濟工作已經連續六年定調“穩中求進”。但需要注意的是,過去幾年穩中求進雖然是經濟工作總基調,但基本沒有展開論述。這次突出強調和展開論述,并提到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和做好經濟工作方法論的高度,寓意深刻,針對性很強。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特殊意義在于:一是要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創造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二是要特別注重采取果斷的措施化解各種經濟風險;三是奮發有為的改革也要把握好有利于穩的度。
其二、對宏觀經濟形勢總的特點和勢頭的研判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的是“穩中有進,穩中有好”,今年強調“緩中趨穩”,說明經濟下行的壓力還有,但逐漸放緩,穩增長的效果已經表現出來了。一些經濟數據表明,經濟企穩和筑底的跡象開始出現,也就是說2017年很有可能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的底部。強調“穩中向好”,說明中央目前對經濟下行壓力一直很關心,但堅持底線思維,保持著戰略上的定力。從各種情況上看,中央對經濟增長適當放緩是有容忍的、認可的,不搞量化寬松,不搞大水漫灌,不追求以往那種高增長或超高速增長。由于經濟增長中結構調整向好的方向發展態勢明顯,更是增加了信心,留出空間,注重結構調整,登高望遠,更加注重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
其三、對妥善應對風險挑戰和來之不易的“十三五”良好開局成績予以充分肯定
2016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推進改革,妥善應對風險挑戰(去年是“重大風險挑戰”,因為發生了股市的劇烈波動。今年把“重大”去掉,說明今年總體上還是控制住了風險),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今年實現6.7%的增長可能沒有懸念),質量和效益提高(服務業發展很快)。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增強。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臺,對外開放布局進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展開,貧困人口預計減少1000萬以上。生態環境有所好轉,綠色發展初見成效。這些亮點表明,我們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的情況下,穩中求進、守住底線、久久為功取得的,必須充分肯定。
其四、從四大方面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行了冷靜理性的研判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點明了經濟運行問題,講了四個主要方面: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由于國際國內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性增強。因此,對這些風險不能小看,要精心防范,要增強防風險的責任意識,要敢與風險賽跑,要跑在風險前面,要敢于亮劍。由此看,中央對速度關心但不是非常擔心,擔心的是結構、質量和風險。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這里,中央特別強調了問題的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治理的藥方是什么呢?必須向深化改革求解。當下,最重要的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滿足需求,走出困局、僵局、危局。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占斌 中國經濟 重大結構性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