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2016樓市列傳:從“飛天”到“伏地”
杠桿之年
今年樓市的火爆,已不是簡單的剛需和改善需求被激發所能解釋,這是一場越來越多從“供給”和“需求”兩端添加杠桿的金融游戲。今年以來,家庭住房交易杠桿率、按揭貸款還款負擔率、開發商開發貸和公司債及有息負債率均猛增至歷史高位,真可謂“杠桿上的樓市”。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認為,2016年火爆地產銷售是徹頭徹尾的金融現象,源于居民拼命加杠桿買房。從居民買房的貸款杠桿率來看,2013年的貸款占比僅為1/3,而2016年的貸款占比已經超過50%,意味著居民購房杠桿率超過50%,已超過美國2007年峰值。
“月供比(月還貸金額/月收入)是觀察居民買房杠桿率的最直觀指標。”有地產界人士如此說,此前,全國月供比在30%左右,但今年樓市火爆之后,一線城市的月供比已經飆升至80%以上。
更有甚者,竟然出現首付貸這種超高杠桿現象。
據悉,今年以來,在部分城市房價快速上漲過程中,一些機構以所謂的金融創新產品做幌子為資金缺乏的購房者加杠桿。市場外借助中介機構和P2P等互聯網平臺首付貸、過橋貸、場外配資、眾籌購房等一系列金融杠桿配資業務一度如火如荼。今年8月首付貸被公開叫停,但此后又披上“消費貸”、“小額貸”的馬甲繼續在房地產市場出沒。
“今年以來房地產過度金融化,金融過度房地產化的現象很明顯,這很值得警惕。”中城投資總裁路林如此說。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在一份《資產泡沫專題報告》中提及,從房地產開發企業看,部分銀行規定對全國前20名的房企,融資比例不超過土地成本的60%,其他房企則不超過50%。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房企開發投入的自有資金已經越來越少,甚至自有資金比例僅為10%,房企高杠桿現象明顯。
背靠大樹、市值不足百億的信達地產是激進拿地的國企“典范”。自去年下半年起的一年里,信達地產先后取得廣州天河、合肥濱湖、上海新江灣城、深圳坪山以及浙江杭州等地的多個地王項目。其中,僅今年5月底到6月初的一周之內,信達地產就在杭州和上海以181.23億元的總金額拿下兩塊“地王”。而信達地產三季報披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額合計僅115億元,他如何撬動價值數百億的地王項目?
民企的激進典型是融信中國。據中原地產統計,截至12月8日,融信中國今年通過招拍掛共拿地16宗,拿地總價405.5億元。尤其8月該公司在上海以110.1億元拍下上海中興社區地塊刷新上海單價、總價兩項地王記錄,讓這家名不見經傳的閩系房企聲名鵲起。而融信中國今年上半年實現合約銷售收入僅132.2億元。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一些企業銷售金額不高,高杠桿拿地,在調控下,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
“拿地總金額與房企年銷售額之比,是觀察房企杠桿率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穩健型房企這個比率不會超過30%。”有房地產界人士如此表示。比如,萬科今年銷售額已經超3000億,該公司全年拿地也不過千億左右。
房企激進加杠桿與流動性泛濫及融資渠道非常寬松密切相關,其中最為矚目的是今年房企發行公司債井噴——從2015年的4000億飆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7400億。與此同時,信托、銀行理財、保險資金等通過各種或明或暗的渠道亦大肆流入房地產領域。中金公司預計,2016年約有5.5萬億的外部資金流入地產市場,用于開發商在公開市場拿地、收并購等活動。
“去年以來住宅市場逐步回暖,導致部分開發企業對未來預期過于樂觀,出現非理性拿地行為。此外,社會流動性較為充裕,可配置的優質資產又相對短缺,為部分較為激進的企業加杠桿拿地提供了可能。”郁亮如此表示。
調控之年
為遏制今年以來房價過快上漲,全國熱點城市陸續出手調控,一場“限購、限貸、限價、限融、限投”的房地產整肅風暴席卷樓市。
風暴密集期出現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截至國慶假期結束,全國有21座城市扎堆出臺了以“限購限貸”為核心的調控政策。
以毗鄰上海、今年以來房價漲幅連續多月位列全國前茅的昆山為例,該城市除了對外地人限購外,還巧用了“網簽關”這個神妙的水龍頭開關。據記者實地調查,新政后的昆山一手房合同要書面送給政府審查,并進行價格備案,價格超過1.8萬元/平方米的一手房禁止網簽。物價、房管、工商等執法部門對開發商一整套證件進行嚴格檢查,檢查通過了才準許網簽。
“十一”黃金周各城市密集的樓市調控政策發布后,政府對房地產行業的監管力度也明顯超過往年。據上證報記者梳理,10月11日,深圳下發通知嚴禁“首付貸”、“眾籌炒樓”等違規房地產金融業務。10月12日,上海銀監局要求嚴查房地產拿地資金,實施“穿透式”監管。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規范網貸和股權眾籌從事房地產金融。此后,上交所收緊了對房地產企業公司債發行的監管,保監會要求保險機構對不動產及衍生金融產品投資開展自查,銀監會要求16城市金融機構自查,包括房貸調控執行情況,理財資金投向管理,房地產信托合規等。12月初,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發文,京冀交界地區嚴控房地產開發建設,強化房地產市場管控。
不僅如此,在11月初短短一周內,杭州、深圳、武漢、西安、南京、合肥再度加碼樓市調控政策。11月28日,上海亦宣布進一步收緊住房信貸——對首套房的認定實行“認房又認貸”。同日天津也升級了房貸調控政策。12月21日,嘉善也加入“限購軍團”,武漢、鄭州則升級了限購政策。
從全國看,從9月底開始的這一輪樓市調控已有超過25座城市出臺了50多次樓市調控措施。至此,樓市交易進入“速凍”模式。
張玉良認為,本次調控的本質,是要通過壓縮市場成交量和去杠桿,來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使房價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并不是要使房價大幅下滑。
“一線城市近年來房價上漲過快、房價過高已經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如果任由這種局面發展下去是危險的。所以這一次調控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時。”萬科總裁郁亮如此對上證報表示。
長效之年
2017年樓市會怎樣?就調控短期效果而言,多位地產界專家都頗為認可。
易居(中國)企業集團首席執行官丁祖昱表示,目前來看,本輪房價漲勢宣告結束。政策面上,未來熱點城市的樓市調控持續從緊,并逐步向貨幣市場蔓延,購房需求將被抑制和延后。明年國家對樓市監管力度加大,供給規模受限,成交規模將銳減。
經濟學家馬光遠近日在某論壇公開演講時甚至呼吁“中國的高凈值人士應該減持房產”。他認為中國房價絕對值已經處于高位,按照房價收入比,深圳、上海等地的房價位列全球最貴行列。
短期調整似乎在所難免。但房地產畢竟事關國計民生,中央對此高度重視,并提出在2017年加快研究建立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用鮮明的語言定調2017年房地產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房地產市場開出的“藥方”也正好回應了今年5月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上關于“房子是給人住的”,讓房子回歸居住屬性的論斷。實際上,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也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13年3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已有所提及。
郁亮表示,建立長效機制是保障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根本途徑。長效機制關鍵應包括以下四點:一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土地多元化供應制度;二是借助軌道交通加快衛星城、城市群的建設;三是發展租賃市場,為新市民提供更多可承受的住房;四是培育新型房地產和不動產服務行業,開發新的投資增長點。
“長效機制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發展不能只靠一時的應急政策,關鍵要解決內火,完善制度建設。”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和房地產經紀人學會副會長柴強說,建立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關鍵要處理好住房消費和投資、房地產和經濟增長、存量房和增量房之間的關系。
在東方房地產學院常務副院長華偉看來,房地產政策的制定應該是一個組合,房地產調控的手段也應該是多元的。因此,只有在國家各部委之間建立一個跨部門的協調機制,房地產的長效機制才有望真正建立。
《易經》乾卦對事物發展階段的概括似乎頗能印證2016年中國樓市的走向,從價格猛漲的“飛龍在天”,發展到調控政策密集出臺的“亢龍有悔”,2017年將進入“群龍無首”境界,何為群龍無首?用現代話語說,就是回歸理性、回歸本源。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房地產 樓市 杠桿 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