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2016樓市列傳:從“飛天”到“伏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重要信號,能否警醒亢奮了一年的中國樓市?2016年,中國樓市究竟狂熱到什么地步?2017年中國樓市又將是怎樣的走向?
即將過去的2016年必將被濃墨重彩地寫入中國樓市發展史。這一年,全國土地拍賣金額與商品房銷售金額雙雙創出歷史新高,全年逾318宗地王更是史無前例。狂飆突進的背后是中國樓市供需兩端都玩起了類似2015年A股市場的加杠桿游戲。若隱若現的樓市泡沫最終招致嚴厲調控。以“地王之年、千億之年、杠桿之年、調控之年”來總括波瀾壯闊的2016年中國樓市并不過分。房企加杠桿拿地推漲了周邊房價,日日新的漲價助長了老百姓的恐慌心理,羊群效應下的加杠桿購房,導致房地產金融屬性超越居住屬性。
亢龍有悔。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明年樓市:房子要回歸居住屬性,建立符合中國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話道出了房地產住宅開發的基本道理。” 中城投資總裁路林對上證報記者表示。
地王之年
12月14日,調控新政后深圳首次宅地出讓, 40余家房企到場,21家房企參拍。最終,碧桂園與對手們廝殺80多分鐘后艱難拿下坪山沙湖社區地塊。同日,9家房企拼搶天津北辰區順義道一幅地皮,觸發50%土地溢價率紅線而被“熔斷”。
上述激進拿地現象幾乎貫穿整個2016年——盡管下半年陸續出臺了史上最嚴的樓市調控政策,但房企奪地熱情依然高昂。
2016年是不折不扣的“地王年”。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截至今年11月底,全國共計成交318宗單價、總價地王。這股地王潮發端于一線城市,后迅速蔓延至二線三線城市。其中合肥、南京、上海和杭州的地王數量均在20宗以上。地王平均溢價率超過100%的城市不在少數,甚至連三四線城市東莞今年也創出10宗地王,平均溢價率達455%。
與地產商狂熱拿地相悖離的是地方政府節制惜售。于是土拍市場出現了“量縮價漲”之牛市格局。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36個重點城市合計住宅土地面積成交2980宗,面積3.03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7.8%,但成交金額已達1.3萬億元,同比增長52.3%。
分城市看,目前已有蘇州、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多個城市土地成交金額超過1000億元,從溢價率、樓面價、土地成交額看,均超過了歷史水平。
分房企看,截至12月8日,50大房企拿地金額合計1.32萬億元,比2015年全年增長32.8%,其中7家企業拿地金額超過500億元。
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表示,與往年相比,泰禾今年拿地的步伐沒有停歇,目前已拿到超過2000億的貨值,其中逾七成是通過并購獲得。“我們感覺今年風險確實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了,但更重要的是北京上海包括深圳沒推多少塊地,在這樣的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即使想拿也未必就能拿得到。”
熱點城市土地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既有政府控量因素,也不乏大環境影響。其一,企業投資方向逐漸趨同——扎堆一二線城市;其二,隨著央企重組整合持續推進,部分央企為保留房地產業務“名分”,不惜高價拿地以迅速充大自身體量;其三,持續寬松的流動性為房地產公司拿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低成本融資。
今年來明顯增多的“面粉貴過面包”的地王案例亦讓房地產巨頭陷入窘境。
在萬科總裁郁亮看來,地價房價比在1:3左右比較合理,但有些地方卻超過了60%,“萬科也是進退維谷,買地有巨大風險,不買就會被擠出市場。”
千億之年
樓市里拔地而起的地王頗似A股市場里的龍頭股,具有“四兩撥千斤”之效。“面粉貴過面包”的新地王往往對周邊樓盤產生“坐地起價”之魔力。最終在層出不窮的地王現象烘托刺激下,一手房與二手房共振火爆,甚至出現了排隊離婚買房這一奇葩現象。
2016年,僅一手房銷售,全國就創出了逾10萬億元的歷史天量,并催生了一批銷售超千億的房地產巨頭。
12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前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顯示,2016年1-11月商品房成交金額達到了10.2萬億元,同比增長37.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銷售面積13.58億平方米,刷新了2013年全年的13億平方米歷史記錄。
據上證報記者統計,今年全年合同銷售金額突破1000億元大關的上市房企將超過10家,中國房企的“千億之年”已然來臨。
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表示:“今年明顯可以看到,中國房地產行業出現了一些變化,大企業異軍突起,產業集中度更加提高,而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在下滑。”
過去兩年來,萬科、恒大、綠地、碧桂園、萬達、保利、中海等7家老牌房企牢牢卡位,中國房地產“千億俱樂部”一直沒有擴容。從今年前11個月銷售情況來看,融創和綠城分別以1303.8億元和1028億元已提前邁入千億行列;華潤置地、金地集團分別以990.1億、932億戰績逼近俱樂部大門。
老牌千億房企則更為剽悍。恒大和萬科今年前11月的銷售額雙雙突破3000億元,緊跟其后的碧桂園也在12月中旬成功躋身3000億層級。
對于部分房企較勁銷售排名現象,萬科總裁郁亮對上證報表示,排名是公司經營的結果,而不應是公司經營的目標。經營公司就像跑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關鍵不在于短時間內的沖刺。企業之間的競爭到最后比的不是體重,而是肌肉、肺活量、耐力這些健康指標。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房地產 樓市 杠桿 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