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袁慧琴:感恩青研班歲月
這20年是世界變化最快的20年。1996年,人們剛剛開始普遍知道網絡這個詞,而現在我們的網民已有7億了。世界飛速發展,我們開始有機會去分享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傳統,但同時,也在喪失了解我們自己傳統和文化的機會。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兩件事情是同時發生的,中國京劇優秀青年研究生班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走過了20年。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從來沒有面對過的充滿戲劇性和矛盾的局面,這個“戲”怎么唱下去,會出現什么樣的結局,需要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來給出答案。
1996年,我有幸進入第一屆青研班學習,3年的研究生班歲月,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恩師李金泉先生和袁世海先生為我和現在的大連京劇院院長楊赤排練《李逵探母》這出戲。兩位老藝術家不顧年事已高,冒著酷暑在排練廳一遍又一遍為我們示范、說戲。記得有一次,一個非常炎熱的夏天,我們去袁世海先生家里摳戲。袁先生前一天在電視里看到了我演出的《紅燈記》,一進門就對我說:“孩子你表現得非常好。”老師的鼓勵讓我感動,并且充滿了自信。課上完已是中午,老師留我們吃飯,原來他早已備好了解暑的綠豆粥,還有炸醬面,蔬菜、配料擺了滿滿一桌,那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炸醬面。邊吃邊聊,我說:“袁老師,別人總問我,你也姓袁,跟袁世海老師有什么關系嗎?”袁先生聽罷哈哈大笑,說:“下次他們再問,你就說我是他閨女。”我告訴袁先生,自己對他在《龍鳳呈祥》里飾演的張飛印象深刻,因為出場特別震撼,圓場跑得可溜了。他趕緊擺擺手,說:“閨女,不是的,不是我的圓場溜,而是我的神氣好。”真的是一下點醒了我。
青研班讓我有機會跟這些老藝術家密切接觸和學習,接觸越多,我越感到,最有影響力的其實是他們的人格魅力。這些老藝術家在傳授我們藝術的同時又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他們對藝術執著認真的精神,是那樣的純粹,讓我真正理解了“赤子之心”的含義。
在青研班學習期間,我參加了劇院新編歷史劇《火醒神洲》的排練。我飾演慈禧,邊學習、邊創作,為塑造角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我課余到學院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還可以和老師們共同探討對角色的創作思路,因而獲得很多啟發和藝術上的進步。這個戲公演后,李金泉先生興奮地說:“慧琴會塑造人物了。”
3年研究生班不僅讓我們在藝術上不斷進步,還在理論上有了系統的學習,給我們帶來了知識結構的改變,讓我們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正是有了這種豐富的學習儲備,我才有能力對京劇的傳承發展進行自己的思考和創新。
通過學習,我關注和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使我們的京劇藝術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使之傳播得更廣更快?我想,可以給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插上現代傳媒的翅膀。于是我嘗試著拍攝了六集京劇電視連續劇《契丹英后》,飾演蕭燕燕。這部戲在央視八套黃金檔播出,吸引了一批青年觀眾和不喜歡京劇的觀眾,同時獲得飛天獎一等獎,彌補了戲曲電視劇一等獎10年的空缺。通過這部戲的拍攝,我在戲曲程式化和影視風格化表演即虛實結合方面作了些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前些年,我與編劇何冀平、導演毛俊輝合作,創作了新編歷史劇《曙色紫禁城》,我飾演慈禧。這部戲演了40多場,為慈禧形象實現了行當化,同時也在類型化的行當表現中,實現了人物的高度性格化。這種藝術實踐證明,將新創劇目放在文化關照的制高點,借助諳熟中西戲劇創作的團隊協作,才可能在保持京劇本體藝術基礎上,真正實現京劇藝術的現代轉化。
豐富的藝術實踐源于青研班學習期間所注入的強大力量,我深深感恩那3年的學習,感恩我所有的恩師!未來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努力,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努力打造出歌頌時代精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戲曲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袁慧琴 青研班 京劇 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