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18歲繪就的《千里江山圖》為何成了千古絕唱
記得今年上半年,一向開嘴就“毒舌”的陳丹青居然不罵人了,靜靜坐在網絡視頻節目《局部》的攝像頭前,一襲黑色高領毛衣,悠悠的講世界名畫,教大家怎么用心去看。于是節目第一集就講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陳丹青覺得王希孟“他在黃金時代只有十八歲,又有一個宋徽宗親自給他調教,我想他也鬧不清,怎么畫出這幅偉大的畫卷,十八歲干的事 多半其實是不自知的。”感覺丹青好喜歡希孟,句句夸他。丹青雖然過譽,希孟仍值一談。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絹本青綠設色,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那么我們也來講一講,這個神奇小子王希孟與《千里江山圖》的故事。
北宋青年畫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絹本青綠設色,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這是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上鼎鼎大名的“扛把子”。它是公認的傳世名作,與北宋時期宋徽宗的倡導“畫學”、扶持文藝發展的主流政策有關。
我們知道,宋徽宗酷愛藝術,擅長工筆畫、古琴等絕技。于是他一手建立的皇家畫院,培養出很多杰出人才,王希孟就是其中的一名“好手”。少年王希孟喜歡獻畫給皇帝,就像現在的粉絲追捧娛樂明星,打了雞血似的給他們“獻花”。王希孟得到宋徽宗的親自調教,筆頭功夫那是一日千里,很快就從初哥變成熟練工,開始野心勃勃的去創作巨制。夢想成真是獻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王希孟也沒辜負徽宗厚望,如愿花費了半年時間完成近12米的長卷——《千里江山圖》,采用如此巨大的尺幅,也迎合了宋徽宗“豐亨豫大”的奢侈欲求,當然,18歲王希孟的年輕人訴求也得到了滿足。他得到了宋徽宗的嘉許和稱贊,該畫當成獎品賞賜給了蔡京(北宋時代的那一位奸臣)。蔡京為此畫寫了一段題跋,也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得以有片言只語的記載,否則就會湮滅在時間長河里。
蔡京的題跋:“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王希孟其實是個有文藝范、有進取心的時代男青一枚,是什么心態讓他孜孜不倦的苦攻繪畫,不停的獻畫給皇帝。他拼的什么,他有什么追求呢?原來,唐宋以來的民間畫工,地位都是十分低下的,他們不是被雇傭去繪制洞窟壁畫,就是被派去描寺廟裝飾圖,只有進了皇室里為皇族作畫,才會有出路,才會光宗耀祖。這譬如唐代的吳道子、閻立本和李昭道、李思訓等。吳道子最為代表性,他早年流落民間,在洛陽各寺廟繪制壁畫,窮困的不行;不過中年后進入宮廷當了供奉,才獲得他人生最風光的一面,始有“畫圣”尊稱。王希孟大體如此,一個自幼得到家傳手藝的小學徒,為自己謀一份生路、為給家族帶一份榮光,他在18歲時就拼了。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十八歲?放到現代社會,18歲才剛剛結束高中生活、進入大學去體驗新環境。但我們能理解,放在古代,并非每個人都有機會上學并取得一大堆文憑,并非每個人有機會靠讀書考取功名的。王希孟就只能靠著家傳手藝,一個人無學歷無背景就到了皇家畫院謀生。估摸他在18歲前就完成了繪畫基礎的積累。15、16歲在“畫學”里進修,所謂得皇帝青睞,估摸是有幸得到皇帝的指點一二。他這種“一窮二白”的背景,只能靠作品打動宋徽宗,遺憾的是,宋徽宗轉手就把這幅大作賜給了蔡京。說白了,很難說宋徽宗是否真看上他的畫作。即使我們今天看這套大長卷,會被古人的想象力和表現手法所震撼。
委拉斯凱茲自畫像
委拉斯凱茲作品《宮娥》
陳丹青舉了17世紀的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的例子來為王希孟做“背書”。這兩個人或有類似的經歷吧,人家委拉斯凱茲也是年紀輕輕的成了宮廷畫家,一輩子呆在皇宮里面養老。確實都挺不容易。可惜的是,王希孟年僅二十就去世了,不知勞累過度或者體質羸弱造成的,沒享受到太多皇家榮譽就一腳蹬去,可謂畫壇憾事。從意大利來華的郎世寧可就比王希孟幸運多了,至少得到雍正和乾隆兩任皇帝給予的高規格待遇,留下一大批容量巨大的傳世作品。
郎世寧《乾隆戎裝大閱圖》
《千里江山圖》就成了王希孟的絕唱之作。自他以后,中國畫壇就罕見這樣讓人震撼的古典力作,而且還出自18歲少年之手。這更別說近現代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等能與其相提并論的了。
編輯:陳佳
關鍵詞:18歲繪就 《千里江山圖》 為何成了 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