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書畫現場頭條書畫現場頭條
黃永玉的文學行當
編者按
今年92歲高齡的黃永玉先生,在過往的人生中,始終用藝術的眼光發現生活的美,用真誠的情懷記錄不同時代的風土人情,足跡遍及湘西、閩南、上海、香港、北京以及世界多地。他用筆畫下走過的山山水水,也用筆寫下所見的人情與風俗。幾十年來,黃永玉亦畫亦文,在繪畫中追求文學的美,在文學中追求藝術的境界。
9月28日,在黃永玉的新書《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八年》(中部)首發之際,兩位學者以“黃永玉的文學行當”為主題,在福建泉州也即此書所涉之地進行了一場精彩對談。本期讀書會特整理其中精彩內容,以期與讀者共同感受這位文學藝術名家幾十年充滿正能量的創作之路。
黃永玉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八年》(中) 黃永玉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嘉賓:
李輝(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作家)
張新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復旦大學教授、博導)
與文學一生相伴
李輝:在許多場合,黃永玉先生不止一次地說,在我的行當里面,文學排第一,雕刻排第二,繪畫排第三。只不過,“黑畫”貓頭鷹、滿塘荷花、一枚猴票、一個酒鬼瓶,太為人熟知,文學家黃永玉的另一番風景,則不免有些被遮掩了,所以大家對他的文學并不是很了解。
我和黃永玉1982年認識,真正來往是在1986年,到今年整整30年。
20世紀30年代起,黃永玉開始文學創作,并發表一些插圖。1944年在江西開始寫詩,寫長篇連載。目前能搜集到最早的作品是在上海《詩創作》叢刊上發表的長詩《風車和我的瞌睡》。1948年之后,他到香港《大公報》工作,也發表各種長詩。1950年,他回湘西旅行,撰寫長篇游記《火里鳳凰》,在香港《大公報》副刊連載。在擔任《大公報》副刊業余美術編輯之外,他還編寫劇本,其中喜劇《兒女經》被拍成電影,系以其友人唐人(《金陵春夢》一書作者)的家庭生活為素材而創作的,女明星石慧因在該片的出色表演而當選為最佳女演員。后來黃永玉又寫了一部劇本《海上故事》,劇本已完成,在醞釀拍攝時,因導演費穆突然病逝而夭折。
1953年,黃永玉離開香港,定居北京,以人民日報特約記者的身份,去了趟小興安嶺森林,并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組攝影照片,后來又陸陸續續發表相關文章,如《森林小學》《森林黃昏》等。
1964年,在“四清運動”期間,黃永玉開始“動物短句”的創作,每個動物只寫一句話,再配一幅動物畫,圖文相映成趣,互為補充。這些短句,似格言,非格言;似散文句式,卻又更接近于散文詩。這些文字于“文革”后結集出版,即“永玉六記”的第一本。1997年擴展為“永玉六記”。
1970年,身在“五七干校”的黃永玉,在經歷“文革”初期的的批斗之后,下放到“干校”勞動,與文學史上眾多優秀作家的寫作一樣,黃永玉以“潛在寫作”方式創作長詩《老婆呀!不要哭》,記二百多行。
1979年,黃永玉完成了長篇散文《太陽下的風景》,讓他的散文寫作一下子就達到很高的起點。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可以說是黃永玉文學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在20世紀40年代初,他就開始想寫這部小說,真正開始寫是1990年前后,完成十幾萬字后一度停筆;十幾年后,于2008年再度續寫。黃永玉創作《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的過程,頗類似于老舍、矛盾、巴金、沈從文等現代作家當年的狀態:一邊寫,一邊發表。連載這一作品的是國內最重要的大型文學刊物之一《收獲》。到現在已經連載第7年了,期期不落,每期都2萬多字,以個性的文字描述他兒時的經歷,現在才寫到泉州部分,后面的還很長,這令我對《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以后的敘述和格局充滿期待。
所以,整個文學是伴隨黃永玉一生的。
充滿能量的個性之作
張新穎:《太陽下的風景》以寫黃永玉表叔沈從文為主,1979年創作,1980年發表。那時中國剛剛從“文革”當中恢復出來,我們的語言、文字形態就如同一整塊板結了的土壤一樣,沒有彈性,沒有營養。這篇散文不符合常規的文章寫法,單單從文字的字面上來講,就讓大家感到非常驚訝,更不要說其中流露的很深厚的對家鄉的感情,對他表叔的感情,對湘西文化的感情。大家都覺得這篇文章好,但是又很難說清楚它好在哪里。
一般作家創作的最好時期是在他的青年時代,到中年就開始下降,到了老年就更不用說了。而黃永玉82歲的時候還在創作《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最讓人敬佩的是,他的作品里面充滿朝氣。那生機勃勃的力量,超過了年輕人的力量。通過寫無愁河,不斷生產出能量,我覺得他不僅僅把能量保存在文字里面,傳遞給讀者,他本人也從寫作中獲得能量,很享受這樣一個行為。讀《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會給讀者帶來生命的滋養。一旦喜歡上它,就舍不掉。很少有這樣一部不斷給人帶來能量的作品。
李輝:20世紀50年代之后的文學,強調大眾化的方向,小說的主人公以工農兵的形象為主,里面充斥著大量的政治文件和社論語言。那個時代的作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沈從文在1949年之后,一度還是想寫作,但是他寫《邊城》《湘行散記》的語言風格,并不符合當時的文學要求。他一直改變,沒有成功。他想寫英雄人物,采訪了十多年,計劃寫篇長篇小說,最后還是沒寫出來。黃永玉1979年寫的文章,沒有20世紀50年代以來政治抒情的痕跡,包括他在干校寫的《老婆呀!不要哭》,完全秉承了19世紀俄羅斯詩歌的特點。他跟上這個時代的腳步,但又一直保持自己的語言風格。《太陽下的風景》一發表,立刻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評價極高。黃永玉的散文語言不講究套路,看他的文章,有時候看著看著,就不知道寫到哪里去了,但到最后,他又能奇跡般地收回來。沒有固定的格式,但是每一種表述,都能達到一定境界,這是他語言的特點。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黃永玉 文學 藝術 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