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莫讓價值根基被詐騙摧毀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有媒體走訪了多個詐騙之鄉。在海南儋州,曾經頗為富裕的高梨村一片破敗,青年勞動力頻頻因為詐騙被抓,這個名稱頗富詩意的村莊徹底成為“空心村”。村里曾經修過的道路如今已快被荒草埋沒。路旁隨意堆放著柴火,許多圍墻已經倒塌。
海南這個曾走在改革前沿的經濟特區,卻“孕育”出了詐騙之鄉,令人唏噓。在改革開放之后,曾建立起的勤勞致富、誠信經營等市場道德,在某些地方備受摧殘。破敗的詐騙之鄉,破敗的豈止是幾條道路、幾堵圍墻?樸實醇厚的鄉土道德一片凋零,誠信平等的契約精神也茫然不見。這些“空心村”,“空心”的是青壯年人口、當地產業,更是當地人的價值根基。
媒體走訪的不少詐騙之鄉,其居民的世界觀呈現出與正常認知截然相反的狀況。被稱為“茶都”的福建安溪,一位多年參與打擊電信詐騙的警察說,這些村民不以詐騙為恥,反“以詐騙不到錢為恥”。在海南儋州,記者采訪了一位曾參與詐騙的當地人,他稱自己的良心是“我騙的話,他一百萬元我最多還是拿二三十萬元,像做機票的話,如果是學生,人家本來就只有一千多塊錢,我還是留一百多塊錢給他,不騙老人這種,要騙有錢人”。而在很多地方,詐騙的底線僅僅是“不騙本地人”,為鄉土溫情保留了一絲顏面。
當詐騙將價值觀傾倒,趨勢裹挾下,良心的呈現也只能蛻化為“作小惡”這種可嘆的悲憫。個體抵抗這股趨勢需要非同一般的定力,失敗也是大概率事件。在海南儋州,連公務員也參與詐騙:原儋州市蘭洋鎮原人武部長符志良,利用自己的身份,騙取“失獨”老年夫婦購房款20余萬元。
詐騙對價值體系的摧殘,也遠遠超出一村一鎮的范圍。當我們的生活智慧,是聽口音掛電話,是盯著一長串網址細究微小的字母差異,是對“公檢法通知”報以天然的警覺,在社會中人與人相互提防,對他人預設“居心叵測”的前提。不知不覺,詐騙橫行已扭曲了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思維認知。
因此,對詐騙危害的認知,需要提升至相當的高度。這并非只是個體詐騙分子的作惡多端,而是制度建設不到位所致的“為善而不得”。在具體的報道中,許多詐騙分子都是從受害人轉化而來。當產業與道德的劣幣驅逐良幣在某些地區已常態化,除了公安部門的嚴厲打擊之外,法治、制度的缺位達到何種程度,更值得痛定思痛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詐騙之鄉都位于南方一些沿海市縣,這本是中國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經濟改革起步較早的地區,卻呈現如此局面。這并非僅僅證明市場失靈,更不能得出“市場經濟摧毀道德”的草率結論,而是展現了市場經濟建設的艱巨性。要認識到,當市場經濟已成為當今中國的根本選擇之時,早已沒有退路,法制建設是必須的選擇。
詐騙,已經摧毀了巨額財產、家庭幸福甚至徐玉玉等人的生命,而當它把價值根基都摧毀時,則將成為一個時代的悲哀。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海南 高梨村 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