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聚合專題聚合
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大科學計劃 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發展領跑實力
全國政協"國際科技合作與大科學計劃"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委員發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提出,要“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這是黨中央審時度勢,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歐美等發達國家從各自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早在上世紀50年代起,就把國際大科學工程當做國家之間科技競爭與合作、以至政治博弈的重要舞臺,占有著先發優勢。我國在這一領域雖起步較晚,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綜合國力、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深度均取得了巨大成績。
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國家層面尚缺乏針對國際大科技合作的戰略性、前瞻性頂層設計和規劃布局,項目的遴選還不夠科學嚴謹,資源配置不盡合理;二是立項和管理缺乏宏觀協調機制,科技資源統籌管理平臺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三是缺乏跨國發起和組織運行的管理經驗,尤其是兼通外語和科技管理的人才基礎薄弱;四是我國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的廣度和深度與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五是部分國際大科技合作對中國的參與還設有門檻和封鎖(如國際空間站)。
此外,立項周期過長、有的判斷欠精準、建設和運行經費不匹配、管理規范不足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存在。對此,建議:
一、 加強頂層設計,統籌部署。建議研究制定由我牽頭和以我為主要成員國的國際大科學合作中長期規劃,體現國家戰略需求、服務重大關鍵領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培養世界前沿的一流科技和管理人才,推動前瞻性基礎研究、戰略型高技術和產業發展結合。
二、 嚴格遴選,穩步推進,量力而為,兼顧平衡。當前我國綜合國力雖已大大增強,但做事仍須量力而行,切忌一哄而起、重復建設,甚至替人擔綱。項目應瞄準各領域科技發展的世界前沿,統籌兼顧,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 措施到位,保障有力。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符合國際規范、有利于國際大科學及工程合作的治理結構、運行管理機制和政策體系。為科研共享平臺的高效有序運行提供穩定的經費保障。按照國際通則進行管理和綜合評估。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 國際科技合作與大科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