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王懷超:走在人間正道上
“給學生一束,自己要有一筐”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剛剛經歷過撥亂反正,走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雖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沒有成熟的理論可依,但靠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哲學、政治經濟學一道,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三駕馬車”,也是最能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范式,當時的社會發展,又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一種成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摹本。在這種架構下,王懷超漸漸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
在大部分人眼里,讀書、做學問是一項坐冷板凳的苦差事。但王懷超卻以苦為樂,一頭扎入學習理論研究學術的浩瀚書海里,在思想的世界里自由放飛,在清苦的環境里獨立生長。
1984年,王懷超在取得碩士學位后,留在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任助教。
他并不是沒有別的選擇。中央黨校的首批碩士畢業生在當時十分搶手,他的許多同學紛紛進入中央國家機關工作。而王懷超還學上了“癮”,他不想中斷。
在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這一黨的思想理論陣地上,王懷超是用功的,也是出色的,更是不斷進取的。1986年,王懷超考取本校博士研究生,這時,已是講師的王懷超將自己的目標定位為一個學者。
“做學者,首先要有廣博的知識面和扎實的理論功底,給學生一束,自己要有一筐。”30多年來,王懷超自覺地給自己的“筐”里填充著知識,從未間斷過。
進入王懷超的辦公室,記者驚呼:這真是一間面積小密度大的“圖書館”啊!不僅書桌上、柜子上、小茶幾上堆放的都是各式各樣的書和資料,就連書架上的書都“長”到了天花板,成了一堵厚實的書墻。仔細再一看:書籍資料雖然又多又密集,但擺放并不雜亂,它們有自己的分類方式和擺放秩序。
書本排列的秩序感,正是源于人自身的秩序感。
不錯,除了外出講課、開會、調研,每天8點前,習慣早起的王懷超就已經到達辦公室坐在書桌前了。把自己埋在桌前,沉在書中,已經成為他堅守了30多年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愛好。“每天不坐在這里看點東西,感覺心里不踏實。讀書、思考,已經成為我的生活方式,一種生活需要了。”王懷超說。
與他的廣泛涉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果的相對“低產”。“不瞞你說,我寫得較少,也寫得慢,寫完之后,我至少放一到三個月,一年也就寫個三四篇。”對治學近乎嚴苛的王懷超,習慣于用時間擰去思考成果中的水分,確保每一篇論文都是實打實的干貨。
1996年春,40歲的王懷超撰寫了《當前黨政干部關注的幾個深層次思想理論問題》一文,引起中央決策層高度重視,時任中共中央主要負責同志作出長篇重要批示,為此中央有關部門也組織力量進行了一年多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對中央決策起到了參考作用。其后,他更是信心十足、不知疲倦地奔跑在理論研究的道路上。
30多年潛心研究,讓王懷超在政治學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社會發展理論、社會主義改革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出版《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歷史轉折時期的沉思》《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中國改革全書》《中國發展全書》和《1978年以來我國學術界關于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的進展》等多部著作,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社會發展理論研究》是國內第一部有關社會發展理論的教材,《1978年以來我國學術界關于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的進展》一書被社會主義研究學者公認為是一部扛鼎之作……
歲月不會忘記那些默默拼搏的日日夜夜,它會在適當的時候,將曾經的一切展現在眾人面前。
今年5月,當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提升我國學術期刊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創新發展”專題考察組來到清華同方中國知網技術有限公司時,王懷超被一個展示的電子屏幕吸引住了:自己發表過的所有論文竟然都被羅列在上。“這是我的碩士畢業論文!”王懷超欣喜地發現,位于列表首位的,竟然是他幾十年前的論文——1984年3月發表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上的碩士畢業論文的一部分。
30多年的春秋更迭,將一個翩翩少年變成一個兩鬢滄桑的中老年人,將曾經的博士生,變成如今的博士生導師。現在,博士生導師王懷超手下的碩士、博士、博士后弟子多達數十人。
師門學習交流會,是王懷超每學期為弟子們提供的一個互相學習交流的機會,也是一次定期集中指導的制度化安排。在2016年7月7日的師門學習交流會上,王老師的10多個碩士、博士、博士后圍坐在一起,分享著各自在學習、工作中得到的認識和體會,交流著自己走過的彎路和探索的經驗。而每個人說得最多的,是對王懷超學識的敬仰和人格的欽佩。
王懷超算是個嚴師。
他對投入門下的所有弟子們都提出一個嚴苛的要求:頭一年,集中研讀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他開出的書單里,《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資本論》則是必須啃下來的。當2015級的博士生談閱讀體會時,王老師會不時提問檢驗學生的思考深度。
論文寫作是每一個研究生的重頭戲,也是王老師要求最嚴格的部分。“從框架結構、章節安排到措辭表述、標點符號,王老師都逐字逐句地修改。”學生們拿到王老師修改后的論文,常常被上面密密麻麻、圈圈點點的修改符號和修改意見,震撼到說不出話來。
王懷超也是個慈師。
2011級的李曉寒在論文寫作上遇到了障礙,于是申請延期一年。那是他意志最為低沉的一年。那一年,王老師不時給李曉寒打電話噓寒問暖、加油鼓勁,還以自然界巧妙生動的比喻和典籍警句勉勵他鞭策他,通過溫暖幽默的形式將信心傳遞給了他。
師者,人之模范也。
今年夏天,包括李曉寒在內的4位博士生即將畢業,他們不約而同地接過王老師的衣缽,選擇去教書。“對于你們的這個選擇,我深感欣慰。”王懷超笑了,但又很快澆上了一盆“涼水”:
“我要告訴你們的是,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做事還是做學問,都是苦差事,要坐得住冷板凳。無論你們將來做什么,都要記住四句話:“穩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線,保持住本色。”這既是一個老師對學生的臨別贈言,也是一個學者遵循了多年的人生律條。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王懷超 全國政協委員 中央黨校 紅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