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言恭達:對書法藝術教學的思考
中國書法凝聚著幾千年來中華的內足文明,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訴求。今天所談到的書法藝術,不僅僅是創作作品本身,更是中華民族生活方式的傳承。漢字書法是中華文化的基因,若基因改變則預示著中華文化性質的改變。因此,在今天鍵盤時代,傳播民族的書寫狀態,掌握書法知識,增強審美能力,追尋文化理想是傳承中華文化功在當代、澤被千秋的大事。
言恭達
書法進課堂是將漢字書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具體體現。將書寫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進入中小學課堂,對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審美能力和文化品格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書法進課堂,對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常說,中國人的典型生活就是禮樂生活,中華文明是內足文明,敬畏民眾、敬畏傳統、敬畏文化、親近自然,這種文化需要多種形式與多種層面的人文教育,形成一代又一代的民族集體記憶。因此藝術教育、美學教育是少兒培養十分重要的一環。
我從全國政協書畫室赴青海調研“書法進課堂”的過程中,深感弘揚書法藝術任重而道遠。
“書法進課堂”的“三教”(教師、教材、教學)中,教師無疑是最關鍵的。書法是一門極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要通過“口傳心授”“手把手傳承”的方式進入教與學。因此,關于書法藝術師資培訓已迫地眉睫。中小學書法,一是重在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二是重在漢字書寫技法的傳授,三是重在審美意識的培養,四是重在文化品格的確立。書法教學必須體現中華文化美育教育的品行與性質,通過臨摹與講授歷代經典碑帖,講授技法,堅持技藝傳授與人文修為相結合。這就是“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的必備條件。高一點說,要以藝理帶動藝技,以審美升華精神。傳授技法,須以書法藝術的本體與美學原理為底蘊,以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技能素質,尤其是創造素質為核心,逐步使學生從臨摹性進入創造性。
當下,如何深化推進和科學引領書法藝術走進學校,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第一,書法進課堂的終極目標是中華民族書寫生活方式的傳承,是中國文化審美教育的新時代特質的建立與完善。
第二,書法進課堂的必由之路是國學進校園。因此,“國學”基礎知識的傳輸與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學習書法的兩項必不可少的任務。國學的推廣與傳導應是社會、學校、家庭與學生四個層面的互動、互鑒與互導,其中家庭層面顯得十分關鍵,要讓廣大家長在家庭中與學生“陪讀”并收益,且與社會文化融通與整合。
第三,書法進課堂的當下瓶頸是師資的缺乏與書法教學規律、評價體系研究的不足,即:誰去教?怎么教?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現至少缺40多萬中小學書法教師。試想,政府要一下子解決40多萬編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們必須以創新思維來化解此難題。因此我以為,中小學書法師源擬以語文教師為主體,進行專兼職相結合的書法教師隊伍的培養、訓練與啟用:一是嘗試解決有編制的具有書法文化素養的語文教師與美術教師的書法教學專業職稱。二是各地書法進中小學講堂,宜納入當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規劃實施中,即政府購買服務,通過規范考核并制定相關規則,吸收社會上各級有教學水平的書法協會會員專業人才兼職受聘為一校(或數校)書法教師。此可先試行再推廣,逐步完善機制。當然社會兼職施教要有“準教制”和“考核制”,要建立全國專兼職書法教學的督導評估機制。此外,要從學理上探索中小學書法的教育規律,落實藝術本體與現代教學制度和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教學的優勢與方式。時代在前進,“互聯網+書法”應在書法教學上發揮更大更好更切實際的教學模式與傳導方法。
第四,中小學書法學習的核心引力在于我國當代高等師范及中等師范書法教育和國學教育的全面提升與師資培養的完備性。
對于書法藝術的弘揚,我們需要的不是誘人的口號,也不是單一的熱情,更不是急功近利的“市場化”,我們需要正視全國發達和貧困地區出現的各類問題,因地制宜,因勢而動,以創新管理機制的大智慧和踏踏實實的新舉措去開創互聯網時代書法藝術走進課堂的新格局。文/言恭達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言恭達 書法藝術教學 中國書法 書法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