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鈕驃:前度浙昆今又來
——看昆劇《十五貫》再進北京聯想
編者按
5月12日,昆劇《十五貫》時隔60年后再度進京,一場“浙、滬、蘇”三地聯動、浙江昆劇團“五代同堂”的精彩演出在長安大戲院獲得滿堂彩。本刊特邀請同時經歷了兩次《十五貫》晉京演出的鈕驃先生撰文,講述昆曲人一甲子的堅守與傳承。
1956年,《十五貫》晉京演出合影。
2016年5月12日,《十五貫》晉京演出合影。
鈕驃
“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是當下昆劇界常提到的一句話。它的緣起是60年前的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一出戲”指的乃是昆劇《十五貫》。
一
《十五貫》是明清兩代以來,一部演繹有“包公再世”美譽的況(鐘)青天平反冤獄故事的傳奇。上世紀50年代,由浙江蘇劇團(后改名浙江昆劇團)創改成新本,于1956年晉京公演,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梁、包傳鐸、龔祥甫、周傳錚諸昆劇、蘇劇老藝術家飾況鐘、婁阿鼠、過于執、周忱、熊友蘭、尤葫蘆等角色。當時正值國家倡導反對主觀主義、反對官僚主義,提倡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之風,演正逢時;更憑借老藝術家們出神入化、精妙絕倫的表演,一炮打響,使行內外各界觀眾為之傾倒,出現了“滿城爭說《十五貫》”的盛況。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及眾多國家領導人都看了戲,好評如潮。周恩來同志說“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他先后作了兩次熱情中肯的長篇講話,說該劇“不僅使古典的昆曲藝術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說明了歷史劇同樣可以很好地起現實的教育作用”,“為進一步貫徹執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樹立了良好榜樣。”他還說:“《十五貫》教育我們做‘官’的人,讓我們想一想,是不是真正在為人民服務。”(見《周恩來同志觀看浙江昆蘇劇團演出〈十五貫〉后的兩次講話》,轉引自《昆壇求藝六十年》第109頁附錄)
《十五貫》的重整再生,猶如枯樹又發新芽,沖破了中國昆壇的寂寥,隨即全國相繼成立了7個昆曲院團,老將新兵,一并登場獻藝,久別氍毹的古老而清新的昆劇復蘇了,回歸舞臺,再放馨香,新老愛好昆曲的觀眾們喜獲觀賞經典昆曲表演藝術的審美愉悅,皆大歡喜。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鈕驃 昆劇 昆曲 《十五貫》 浙昆 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