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茅善玉:演戲就像涼水泡茶慢慢濃

2016年04月13日 13:52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想方設法解決劇院發展難題

2002年,我的工作重心從舞臺表演轉換到了上海滬劇院的管理上。其實一開始,我并不想當這個院長,我認為我是一名演員,應該把更多時間獻給舞臺。后來領導找我再三談話,說現在滬劇的觀眾流失很厲害,需要懂滬劇的人接過傳承、弘揚滬劇的接力棒。于是,我接下了上海滬劇院院長的工作。

剛上任時,正面臨各地滬劇劇團大部分解散、小部分苦守的處境,人、財、物都非常緊缺。記得當時劇院正在籌劃一臺大戲《石榴裙下》,但是我們連40萬元的投資資金都湊不齊,最后我想到了向全院職工集資的方法。大家憑著對滬劇的熱愛,拿出了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投資入股。每每想起這事,我都挺感動,也挺后怕,萬一搞砸了怎么辦?后來,這部戲反響非常好,場場觀眾爆滿,到了第11場,成本就全部收回了。

滬劇傳承面臨的一大問題是人才緊缺。劇院所有演員就二十幾個人,而且演員年齡出現了斷層。由于人數有限,我們只能排五六個角色的小戲,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的大戲,我們根本就排不了。那時候我就在想,這樣下去滬劇就完了,經典劇目長年沒人傳承,原創劇目也無人演,最后就會徹底消失。所以,我當時最著急的就是必須抓緊招收、培養新人。

在招生過程中又面臨一個窘境,正宗的滬劇表演要用上海方言,之前滬劇院只招上海本地戶口的學生,現在本地孩子對學滬劇興趣不大,根本無生可招。我們與教委多次溝通,最后教委同意可招外地學生。即便如此,2005年到2006年招生,也只有100多人報考,到了復試時只剩80多人了,遠遠沒有我們當年幾萬小朋友同時報考的火熱場景。最后,我們挑選了28個人進行培養。

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外地孩子一句上海話都不會講,老師們只得先一字一句教上海話,通過最起碼的語言關。滬劇教學跟其他劇種一樣,也是口傳心授,一招一式要通過演員對角色的理解來表演。如今這些孩子們都逐漸成熟,成了劇院主力。他們的到來讓劇院充滿了朝氣。

雖然劇院接班人的問題暫時得到一些緩解,但我們不敢懈怠,還需要搭建好滬劇演員的年齡梯隊,2013年我們又招了一批小朋友,老、中、青、少每個年齡層的演員都有了,這樣滬劇演員才不會斷檔,滬劇藝術的生命才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積極推動傳統滬劇藝術推陳出新

有人說,滬劇走出上海就沒有影響。從某些角度來說,滬劇的確具有唯一性。但是滬劇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的獨特性,這么多年來它沒有被其他劇種同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獨特藝術魅力。因此,我對滬劇的未來是樂觀的。如何把滬劇傳承下去,讓更多觀眾,尤其是外地觀眾喜歡它,一直是幾代滬劇人的心愿和責任。

滬劇如何吸引觀眾,讓老百姓喜歡看?我想,要從藝術角度出發,不斷打磨、傳承那些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保留劇目。與其他歷史悠久的戲曲劇種相比,滬劇并沒有太多“壓箱底”的老本子。正因如此,更要把保留劇目代代相傳。像《雷雨》,70多年來被幾代滬劇藝術家不斷排演,已經成為目前滬劇舞臺上的經典劇目。

此外,我覺得滬劇一定要不斷創新。2006年5月,滬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年,我也一直在研究如何讓滬劇和上海文化相結合,衍生出一些新的劇目和種類。我們考慮,能不能有滬劇駐場秀,就像美國百老匯一樣,用“跨界”方式推廣展示滬劇藝術。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政府對滬劇的投入大大增加,演員待遇提高了,外部演出環境也有很大改觀,看滬劇的觀眾越來越多,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作為從事優秀傳統文化工作的一名傳承人,我感覺找到了振興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自強和自信,干勁也更足了。

人物簡介

茅善玉,1962年1月生于上海,1974年考入上海滬劇團學館,1979年畢業后留團擔任演員。現任上海滬劇院院長、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曾獲第二屆和第二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首屆和第七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第四屆中國戲劇節優秀主角獎、第二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等獎項。

(中國文明網、光明網記者根據訪談整理)

編輯:邢賀揚

1 2

關鍵詞:茅善玉 演戲 涼水泡茶 滬劇女皇 《紅燈記》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国产1区二区 | 亚洲午夜福利国产门事件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抢 | 亚洲理论在线视频 | 亚洲五月天中文Av | 日韩欧美国产专区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