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沈陽房產新政能消除公眾疑慮嗎
與其比樓市政策優惠力度,不如比土地和樓市的改革力度,比創業環境的寬松力度,比對市場的尊重程度。具備這樣的比較優勢,房地產去庫存、人才結構優化的訴求才能同時滿足。
在3月初“沈陽大學生零首付購房”新政遭遇“一日游”后,29日,沈陽再次發布《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意見提出:對畢業未超過5年的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在沈購買商品住房的,給予住房公積金政策支持,最高貸款額度為單方60萬元、雙方80萬元。對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購買商品住房的,給予每平方米200元的獎勵。同時,對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新畢業生購買商品住房的,給予契稅全額補貼政策。沈陽還支持在沈就業、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租賃住房,每人可以領取3年租房補貼。
與此前“大學生零首付購房”的激進相比,新版樓市新政穩健了許多。改銀行信貸閘門大開為公積金貸款優惠和財政補貼為主,既堅持了原來的優化落戶結構、留住創業人才的訴求,又可防止因零首付引發個人信用危機和銀行呆壞賬上升風險。由于相關優惠政策面對的是大學生、大學畢業生群體,在潛在購房群體中不占多數,對樓市的刺激作用有限,因此也有助于打消“人造牛市”的質疑。
不過,并非所有疑慮都能就此消除。比如,提高公積金貸款上限雖能激發購房熱情,但由于封閉運營,異地貸款和異地提取困難,因此難以吸引外地人才在沈落戶創業。即使是在沈畢業生,也需面對公積金貸款程序繁瑣,審核周期長,開發商和銀行是否愿意配合的情況,受益范圍只能限定于單位福利好、家庭條件好和允許公積金貸款的樓盤。這就可能影響實際效果。又如,對在校生和新畢業生給予契稅全額補貼和租房補貼,是拿全體納稅人的錢補貼特定群體和部分開發商,這就牽涉到公平問題。此外,由于對如何領取補貼缺乏說明,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出現種種變數。
既要采取手段去房地產庫存,又要防止房價飆升導致調控難度加大,同時還要優化落戶結構吸引人才創業,這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政策操作問題,三者之間本就不易達到平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以樓市政策的局部調整作為實現這些綜合目標的手段,有可能事倍功半。
要讓樓市重新煥發活力,更可取的做法,是根據城市自身的經濟結構情況、樓市情況,從土地制度著手改革弊端,把那些不必要的制度成本降下來;要讓人才愿意留下來,更可取的辦法,是把商事制度、用人制度、戶籍制度中那些阻礙人才流動和上升的因素去掉,用良好的創業環境吸引人。
與其比樓市政策優惠力度,不如比土地和樓市的改革力度,比創業環境的寬松力度,比對市場的尊重程度。具備這樣的比較優勢,房地產去庫存、人才結構優化的訴求才能同時滿足。這不僅是沈陽的政策命題,放大看,也是全國其他城市在房地產去庫存大背景下,應該建立的施政起點。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房產新政 去庫存 市場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