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公共平臺別成輿論賣場
摻水的數(shù)據(jù)、虛假的點擊,并不能成為這個時代有說服力的注腳
網絡熱搜是實時的輿情風向標、民意參考系,它記錄下網友的喜怒哀樂,也幫助人們更便捷地了解熱門資訊。但當數(shù)據(jù)分析變成人為刷榜,其價值就大大減弱了。近日,北京市網信辦針對熱搜榜存在的相關現(xiàn)象,約談相關企業(yè),責令全面整改,可謂切中肯綮。
前段時間引發(fā)熱議的“紫光閣地溝油”事件,讓網友驚呼:原來花錢就能上熱搜。確實,公關公司策劃主題,拉攏大V推波助瀾,吸引網民持續(xù)發(fā)酵……一條分工有序的“產業(yè)鏈”業(yè)已形成。既然榜單次序和曝光程度影響點擊量和關注度,一些人就瞄準了其中的商機:有人設計“肉雞”、控制他人手機;有人甘當水軍,在家點點鼠標就賺錢。甚至一些平臺也參與進來,兜售榜單位置、搜索排名等指標。于是,輿論成了營銷,熱搜變?yōu)樯狻?/p>
盡管網絡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但應對的策略也不斷“升級”,既利用軟件“機刷”數(shù)據(jù),又尋找真人“肉刷”,初級粉、高級粉、真人粉在網上明碼標價,甚至還設置了優(yōu)惠套餐。同時,網絡水軍的“套路”也越來越深:沒頭像、沒內容的“僵尸粉”變成了自帶頭像、個性簽名并親自評論的“活躍粉”,批量注冊郵箱獲取賬號變成了一個手機號騙取多個賬號。
這種“以銀子換熱度,以熱度掙銀子”的模式背后,折射出“流量至上”思維的流弊,讓熱搜、排行失卻了公信力,也傷及網絡平臺的內容質量。一方面,平臺存在監(jiān)管漏洞,使花錢買熱搜、水軍刷熱點的行為屢禁不止,而上榜之人并不一定備受關注;另一方面,缺乏價值判斷的內容,容易流于無聊、庸俗,所謂的熱搜話題常常被某明星瘦了、哭了、出軌了等內容占據(jù)。
當熱搜成了買賣,那些混淆視聽的不實之詞、博人眼球的捕風捉影,“你方唱罷我登場”,讓公共平臺成為私貨的“大賣場”。有明星長期占據(jù)榜單,甚至一年中有229天登上熱搜,令人感嘆“這年頭刷的不是能力,而是熱度”。這類現(xiàn)象,讓所謂熱度真假難辨,更難免讓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有銳度的聲音湮沒于眾聲喧嘩。當熱點不熱,話題無話,會讓網友在各種熱點的狂轟濫炸下不再敏感,甚至產生疲憊,讓“網絡關注”變成“網絡旁觀”。
事實上,微博熱搜的情況不是孤例,電影刷高分、餐館刷好評、微信刷閱讀量,手機軟件刷下載榜等,都反映出行業(yè)的不良風氣。一個“刷”字,道盡網絡時代的熱鬧,也流露出喧囂背后的隱憂。利用他人的評價為自己的選擇尋求參考,本是知識共享、經驗共享的福利,但是,當用戶不真實評價、平臺不如實反映,原本的良性互動就會變成惡性循環(huán),也難以讓網絡口碑、輿論熱度成為市場風向標、作品檢驗器,“只要有熱度,爛產品也有人埋單”的現(xiàn)象就會大行其道。
網絡留下的是時代的烙印,反映的是公眾的心聲,但摻水的數(shù)據(jù)、虛假的點擊,并不能成為這個時代有說服力的注腳。只有有關部門嚴格治理、媒體強化責任、網站完善審核、網友擦亮雙眼,才能讓好評和熱度一色,流量與口碑齊飛。(石羚)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平臺 熱搜 輿論 公共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