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范小青:文學創作也需要“工匠精神”
她是文壇“勞模”,從25歲發表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到現在,作品已經超過1000萬字;她的筆觸總是停留在社會基層的民眾,描繪眾生百態,展現喜怒哀樂;她的作品沒有轟轟烈烈的描寫,只在細膩生動、柔軟平和間映照出時代生活的巨變。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藝名家講故事》欄目對話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范小青。
范小青
知青經歷是寶貴的人生積累
十幾歲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十多歲的時候,隨下放鍛煉的父母一起到農村。城市小巷里的孩子,突然看到了大片的土地,看到那么多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情,才知道原來世界可以存在很多的不同。
我記得在農村的中學讀書時,因為沒有鞋,下雨天是光腳上學的。我成年后的手和腳長得偏大,跟我身高比例不相稱,有人開玩笑,說這是在長身體的時候光腳干農活太多造成的。當時,我年齡小,還不太懂事,對生活的艱苦、家庭的變化,都沒有覺得那么可怕。我反而覺得在農村和農村孩子一起學習、勞動,把我的個性釋放出來了。
《赤腳醫生萬泉和》是我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中就有我們當年下放農村時的深刻印記。雖然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但是時代背景和當時的農村醫療現狀完全是真實的。小說出版時,我請一位畫家朋友給我畫了幾幅插圖,就是按照當時我們下放農村院子的形狀來畫的。
高中畢業以后,我一個人去插隊當了知青。在農村前前后后生活了十年,這段經歷確實很難忘,也是我寫作中非常寶貴的財富,所以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說寫的就是知青在農村的生活。文學可能就是需要到更加廣闊的天地去體驗、去感受,才能產生創作的靈感和欲望。
目光投向新生代農民工
從農村到城市后,有一段時間,我開始觀察進城農民工。他們懷著美好的向往來到城市,頑強地生活著。這是社會發展過程的一個必然現象,所以我寫了短篇小說《城鄉簡史》。小說描述了一個有記賬習慣的城里人蔣自清,他的一個賬本被誤捐了出去,輾轉到了甘肅西部的王才手里。王才被賬本中記的一瓶“香薰精油”弄糊涂了,為了搞清“拇指大的一瓶卻要475元的香薰精油”為何物,他舉家進城,租住在車庫收破爛。車庫隔壁的業主,就是賬本主人蔣自清,二者免不了打交道,不過他們不可能相認。城市對農民工的理解、關注和幫助到底有多少呢?這正是小說想提出的問題。
后來我又關注到更年輕的一代農民工,最早進城的那輩農民工是他們的父輩。老一輩農民工進城打工的目的很簡單,賺錢寄回家造房子、給兒子討媳婦等。但是作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不光是打工賺錢,更希望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一位公司老總給我講過一個現象:他們公司的保安,每個月的上半月,晚上宿舍里是沒有人的,因為月初發了工資,他們就出去下館子、K歌、看電影。到了下半個月,這些年輕人晚上都在宿舍里閑著,因為沒錢了。這說明,年輕的農民工想融入城市生活,但卻還不知道怎么做。
我們如何給予他們關注和幫助?我的目光漸漸擴展到在城市打拼的更多年輕人,尤其是上過大學的年輕人。在城市嚴酷的現實面前,他們如何面對生存壓力,如何實現夢想,都激發了我寫作的激情。于是,家電安裝工、網絡維修工、房屋中介等等,都來到我的作品中。我打心底深處關心和關注著這群人,希望他們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范小青 文學創作 工匠精神 勞模 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