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胡鞍鋼:五年規劃與中國奇跡
中國奇跡之謎:五年規劃
中國的發展之路,無論是從歷史比較看,還是從國際比較看,都是獨一無二的。從新中國建立之后,中國迅速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發展成一個具有比較獨立、完整工業體系、國民經濟體系、現代教育科技體系的現代大國,基于前30年的基礎,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進入經濟起飛階段,更是塑造了全球經濟史上獨特的經濟增長奇跡,從世界第十大經濟體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從世界第29位貿易體成為第一大貿易體。
在中國發展奇跡背后,實質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不斷改進、不斷現代化的具體體現。而國家五年規劃是中國最重要的國家治理能力之一,其具有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推進中央政府履行宏觀調控職責、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的重要作用。可以這樣認為,五年規劃是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獨有優勢的集中體現。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五年規劃是一種不同于單一市場經濟思維的特有發展方式,而與前蘇東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不斷改革、勇于創新、獨特的五年規劃,顯示了極大的生命力和特有的制度優勢,已經為世界所關注、所驚嘆。
胡鞍鋼
五年規劃的制度變遷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互動、變革、適應、創新的過程,其中五年規劃的制度創新及變遷主動適應并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的夯實。這是一個學習、實踐、試錯和創新過程,不僅提高了國家治理能力,也明顯改善了國家治理績效。
五年規劃的實質是國家通過國家治理能力對未來發展的重大目標進行制定,推進和完成的過程。從既往12個五年計劃(規劃)的歷程來看,中國的五年計劃或規劃呈現治理目標和指標完成率不斷提高的趨勢。我們通過目標一致法對五年規劃進行專業化定量研究,可以發現從“十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中國的五年治理目標完成率不斷提高,“十五”計劃目標完成率為64.3%,其中經濟結構、節能環保指標均未實現;“十一五”規劃達到86.4%,其中經濟結構、研發投入指標均未實現,但節能減排質保均完成;“十二五”規劃首次達到了96%,24個量化指標當中,僅有一個指標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國家治理能力和五年規劃的成功。
五年規劃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也呈現更加全面,更加科學的趨勢。在“六五”計劃時期,五年計劃的目標還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領域,約占60%以上,所設定的主要目標和指標大部分為工農業各主要生產產品,而且還是指令性計劃指標。而隨著中國國家治理的不斷深化,五年規劃的目標也發生了重大變革,從“八五”計劃開始,五年計劃從“國民經濟五年計劃”改名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治理目標中工農業產量指標大幅減少,宏觀經濟社會指標迅速增加,特別是治理目標開始涉及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和資源環境等多個領域。而“十一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五年規劃的定位和治理目標,五年規劃治理目標已經從單純的經濟發展領域變為經濟發展、科技教育、資源環境和人民生活等四大領域。其中社會發展、科教發展和資源環境指標所在比例不斷上升,采用了約束性指標制度,將地方政府需要履行的基本職能,如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市場監管、環境保護等治理目標納入到績效考核之中,這充分體現了五年規劃在治理手段上的進步。而從五年規劃的實施過程來看,也確實在各個方面推動了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以資源環境為例,在“十一五”規劃將資源環境納入到約束性指標之后,中國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先后在2006-2007年期間達到歷史最高點,在人均GDP相對較低的階段就實現了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下降,在環境治理領域率先實現了綠色發展。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胡鞍鋼 五年規劃 中國奇跡 制度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