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尹波:惟有飲者留其名
——談談蘇軾的飲食文化
品評人生五味
蘇軾不管身處何地、何境,都表現出了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食蠔》一文中,蘇軾自得其樂而又頗具趣味地寫道,“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
蘇軾很重視飲食與養生的關系。他的《養老篇》開首就說:“軟蒸飯,爛煮肉,溫美湯”。他雖然自稱“老饕”,但非常注意節儉,絕不暴飲暴食。他在《節飲食說》中說:“自今日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乃止。”意思是說,每天的飲食,不過一碗飯、一個菜。有尊貴的客人,最多不能超過三個菜。赴宴也是如此,否則就不去了。這樣做的好處:“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所以,要“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消遙,務令腹空”。他認為,“已饑而食,蔬食有過于八珍”,“未饑而食,雖八珍猶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惟晚食為然。”這也與現代醫學所提倡的“少食多餐”相符合。他在杭州任通判時,老百姓感激他為民辦了好事,同僚、朋友則欽慕他的才華,紛紛請他吃飯,使他不勝杯酌,疲于應接,甚而厭煩,稱杭州為“酒食地獄”,可見蘇軾對吃還是很有節制的,“老饕”之名則頗有自謔之意。
蘇軾還通過飲饌來品評學問、議論詩文。蘇軾在品評黃庭堅的詩文時說道:“魯直詩文,如蝤蛑、江瑤柱,格韻高絕,盤飧盡廢。然不可多食,多食則發風動氣。”蝤蛑、江瑤柱都是極為珍貴的海中珍品,但不能多食,這里用來比喻黃庭堅的詩文立意極高,需要慢慢品味。
不惟如此,蘇軾還通過飲饌議論政治之得失。他在《畫魚歌》詩說道:“豈知白梃鬧如雨,攪水覓魚嗟已疏。”用捕魚來諷刺當時刑罰煩多,弄得百姓如驚弓之鳥,如水中被攪之魚。在《次韻潛師放魚》中說道:“疲民尚作魚尾赤,數罟未除吾顙虂。”以密網取魚為喻,表示百姓本來已經疲乏、困窮,朝廷又實行青苗法、助役法,來諷刺王安石新法帶給百姓的災難。在《山村五絕》中說道:“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意思是說山中人饑貧無食,年老者也要采筍蕨充饑,不僅如此,還嘗不到鹽味,以譏諷當時鹽法太過嚴峻。蘇軾在揚州做官時,也曾為揚州百姓缺飲食而感到慚愧。
可見,通過蘇軾在飲饌方面的大量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東坡菜肴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料不求高貴,加工不尚繁費,卻簡而能精,化俗為雅,再加上一個風雅的名稱,這些正與他在詩詞創作中表現出來的真實自然、以通俗為奇崛的風格相吻合,真是文如其人,菜如其人。就飲食文化角度看,貶謫生活促使蘇軾將民間家常菜肴和士大夫的趣味完美地結合起來,造就了飲食文化中的蘇軾。也正由于此,我們不僅可以窺到諸多的宋代飲食風俗,了解蘇軾在中國烹飪史上的地位,也可以更為深刻、全面地了解蘇軾及其作品。
簡介:
尹波,1963年生于四川成都,現任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國際儒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致公黨四川大學總支委員。他長年致力于宋代文獻及古籍整理工作,曾主編《古玩寶典》、《朱熹集》、《宋人年譜叢刊》、《宋集珍本叢刊》、《儒藏·儒林年譜》等,校點有《曹彥約集》等,在《文史》、《文獻》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
(肖鴻陽同學在本文部分資料收集上亦有貢獻)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尹波 蘇軾 飲食文化 美食 飲食五味 人生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