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奏響創新的時代強音
——從全國兩會看“中國創造”
創新興則國家興,創造強則民族強。
曾經,神舟飛天創造了“中國高度”,蛟龍潛海成就了“中國深度”,高鐵奔騰締造了“中國速度”,大望遠鏡拓寬了“中國維度”。
未來,隨著創新發展理念的推進實施,創新之火會越燒越旺,創新之路會愈走愈寬,“中國創造”必將頂天立地,躋身全球創新引領者行列。
謀創新良策,搶抓引領“中國創造”時代機遇
“那么多企業,為何做不好一個電飯煲?”“鋼產量世界第一,小小的圓珠筆鋼珠為什么造不出來?”針對自主創新能力的鍛造,一些代表委員發出“電飯煲之問”和“鋼珠之憂”。
安徽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孫兆奇代表說:“圓珠筆鋼珠看似不起眼,卻屬于高性能合金材料,對制造工藝的要求非常嚴苛。但這方面的研究屬于工程領域,難出論文難獲獎,研究投入不足,在某種程度上被弱化了。”
“現有的科研評價體系,導致一些領域少人關注,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難以被激發。”孫兆奇說。
不可否認,創新這枚“硬幣”,不僅有突破和自信,還有另一面:中國有不少關鍵領域的尖端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少,引領科學潮流的大師少,世界級的科技企業少。
創新永無止境,挑戰永不止息。
放眼全球,時與勢在變化,艱與險仍交替,中國身處大國競爭的新賽場,站在創新發展的新起點——
如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中國制造怎樣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新興經濟體“承接轉移”中再造比較優勢?后發優勢的追趕型發展能否成功轉向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過去三年,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化工系副主任邢新會一直用自己的實踐回答這些問題。
自稱科技成果轉化“鑿冰人”的邢新會告訴記者,過去科研人員有了成果就發論文,發了論文不知道如何轉化就束之高閣。“有的成果一放就是10年,市場需求早變了,成果成了沒有價值的‘爛果’。”
主攻生物育種研究的邢新會,專門讓課題組里的骨干牽頭,將實驗室技術面向市場進行研發,打造了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科研與特色技術服務平臺。
編輯:秦云
關鍵詞:創新 企業 中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