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善法可期:一個里程碑一個新時代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司晉麗) 全國政協社科界的委員里,有兩位參與了慈善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一位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原副主任、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秘書處法案組副組長闞珂,一位是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兩人雖不在一組,但分組討論時,王名出現在闞珂的口中,闞珂的名字也是王名接受采訪時的高頻詞。
10日上午討論慈善法草案時,闞珂請假,所有委員和記者都將目光聚焦在王名身上。“昨天聽了李建國副委員長在人民大會堂做關于《慈善法》的議案報告,夜深了,我睡不著,又起來寫了篇感想發在博客上。”一向思維敏捷、表達流暢的王名,由于心情激動,今天說話有點兒磕巴。從昨天拿到草案到小組討論前,他已經研讀了四遍。
十年磨一劍,慈善法是我國公益慈善立法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作為全程參與這部法律起草和推動的學者,王名用了“善法必有善人佑之”、“善法將行,善政善治”、‘“善法可期,天下大善”來形容慈善法實施的前景。
立法過程可圈可點
“這部法案可以跟任何一個國家的慈善法規相媲美,我們走在了世界前列。”王名說,新法會將中國公益慈善事業帶入一個前所未有蓬勃發展的境界。
“立法過程體現了本屆全國人大公開、開放、民主立法的理念。”在王名看來,這個法案不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同志拿著現成的草案來征求專家們的意見,而是匯聚眾智,多方共同推動起草的。
2014年3月,全國人大提出起草慈善法伊始,這項工作由全國人大內司委主持,很快就召開了一個座談會,希望全社會共同推動法律起草。“接下來成立了多個團隊,清華和北大組成的團隊就是其中之一。從當年4月到10月,我們每半月開一次‘慈善立法半月談’,設立十個題目,民政部、全國人大內司委和法工委領導每次都來參加,這是出乎學界意料的。”王名介紹,當這些團隊最終提交文本后,內司委才開始起草草案。
團隊里,專家之間觀點不盡相同。“求大同,舍小異是我們的原則。遇到有分歧的我們暫且放放,盡量選取可能達成共識的方面。”王名說。
在這個過程中,王名應邀去給全國人大常委會相關同志做過兩次報告,一次是講國內外慈善事業的區別;另一次是他和另外兩個專家從三個角度講解慈善法。在4號的小組討論中,闞珂便提到了王名做的這兩次報告,“在起草過程中,我們遇到困惑也積極尋求專家的幫助。”
參與過程中體會不少,“慈善法的立法過程”已經成了王名一個團隊的研究課題。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兩會 全國政協委員 慈善法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