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中國,“改革”品牌越擦越亮
另一方面,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人們也希望中國改革能探索出一些可供分享的新經驗。例如,悉尼科技大學學者詹姆斯·勞倫森就在日前表示,經合組織成員國從2008年起開始實行極度寬松貨幣政策,但是經濟增速并未恢復,原因就在于沒有解決結構性問題,中國當前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改革是朝著另一個方向做出的有益探索。
當前從全球范圍來看,對改革的“需求”可以說普遍存在,但卻并非每一個國家都能在這方面拿出“有效供給”。中國沿著自己的改革路線圖穩步前行,這是世界繼續看好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整體部署,開啟了中國改革新階段。過去一年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10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完成153個改革任務。國務院派出11個督查組,對35個國務院部門和單位、18個省(區、市)開展實地督查,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調整和適應,也很少有民族有它這樣的事業心和雄心壯志?!蔽鞣綄W者曾對中國改革給出這樣的評價。各個領域的具體改革成果,再加上中國在實踐過程中所積累的“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等一系列改革方法論,正讓中國的“改革”品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越擦越亮,中國銳意創新、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也正在收獲更多認同。
編輯:秦云
關鍵詞:兩會 供給側改革 世界經濟 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