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工作再苦不如買套房”實為預警
一線城市的樓市持續進入“高燒模式”。上海一手房價格上揚也帶動二手房火爆。數據顯示,上海二手房市場成交連續兩個月突破4萬套大關。上海買房者稱去年6月份買的一套房到現在漲了500萬,漲了百分之七八十。“工作再辛苦努力不如買套房”,成為很多購房者的內心寫照。(3月1日央視)
股市顏色難看,樓市眉頭舒展。春節以來,中國一線城市樓市量價齊飛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手里有錢的、準備買房的,都惴惴于一個現實的難題:今天的你我,是否還能趕上這波樓市瘋漲的潮流呢?
還是數字更能加深民眾對這種瘋漲的觀感:上海一個均價每平方米8萬元的高端樓盤,352套“千萬豪宅”開盤當天就“日光”。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1月份房價同比上漲城市數量增至25個,占比超30%。又比如南京,以2.5%的漲幅位列第三位,這已經是南京房價連續上漲的第11個月了,同時創下了自去年3月以來的最高漲幅。江蘇省物價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孔祥平說,南京部分地區房價已超過“理性判斷”。類似聲音,此起彼伏。連新華社也看不過,提醒“似曾相識的一幕又在上演”。
對于市場來說,漲價永遠有漲價的道理。要素稀缺、需求剛性,哪怕是千里之外全球股市的一個噴嚏,也可以成為中國樓市由陰轉晴的正版理由。這是挺糾結的一件事:一方面,三四線城市還要矢志不渝地“去庫存”。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確立房地產“去庫存”基調,“支持農民進城購房”也成政策著力點。在這背后,是中國樓市庫存壓力山大的迫切現實——有權威數據稱,按照2015年全年銷售面積測算,目前中國房地產庫存消化需6至7個月;如果加上在建房屋面積73.5億平方米的中等口徑,庫存消化需5年零9個月。
另一方面,在房地產洗牌重組的時候,大量資金涌向北上廣,加之股市投資價值不顯、民間投機性資本也開始往大城市涌流。比如去年深圳出現了很多短線投資客,而最近上海也出現了所謂的合伙買房、投資買房……中央政策普惠效應之下,樓市的“虹吸效應”更為凸顯。比如剛剛央行宣布再次降準,這是貨幣加碼放松的又一次暖風。這些全國性政策的刺激之下,本就失靈的樓市很容易因此而“煽風點火”。
一線城市是中國樓市健康指數的風向標。一年,一套房,瘋漲500萬——不說普通年輕人的房價收入比不斷攀升,僅僅是這樣的財富增值方式,會打擊多少年輕人踏實奮斗的信心?旱的地方繼續旱,澇的地方繼續澇。這當然不只是歸謬了樓市調控政策的有效性與針對性,更重要的,它讓人對國內樓市的理性與健康漸失信心。
有暴漲,必有暴跌。最后接棒的,看起來是合同上的那些“倒霉蛋”,實質上,拖累的還是整個的中國實體經濟。樓市是支柱,樓市要拯救,但不管政策如何發力,不能讓渾水摸魚者占盡普通勞動者的便宜。更需警惕的,是一線樓市暴漲對二三四線樓市的示范效應。如果任由其繼續發展下去,積重難返的樓市,只能在瘋狂中走向滅亡?于此而言,“工作再苦不如買套房”等說法,也許是最深刻的輿論預警吧。(鄧海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工作再苦不如買套房”房價上漲